admin管理员组

文章数量:1530842

2024年3月26日发(作者:)

1. 森林:是指一个以木本植物为主体,包括乔木,灌木,草本植物以及动物,微生物

等其他生物,占有相当大的空间,并显著影响周围环境的生物群落复合体。

2. 生物圈:是指地球上生活物质及其生命活动产物所集中的部位,包括整个水圈,土

壤圈,岩石圈上层及大气圈下层。

3. 生境:是指植物或群落生长的具体地段的环境因子的综合。

4. 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和 影响的环境

要素。

5. 生理辐射:在太阳辐射中,植物光合作用和色素吸收,具有生理活性的波段。

6. 光补偿点:光合作用吸收的co2与呼吸作用释放的co2相等的时候的光照强度。

7. 光饱和点:光合速率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到一定水平光合速率不在随光照

强度的增加而增加,光合速率达到光饱和时的光照强度。

8. 耐阴性:是树种能够忍耐庇荫的能力,或树种在浓密林冠下更新和生存的能力。

9. 积温:植物完成整个生命周期或某个生长发育阶段,需要的一定的温度积累。

10. 物候:植物长期适应于一年中温度、水分节律性变化,形成与此相适应的植物发

育节律。

11. 寒害:气温降至0 °C以上植物所受到的伤害。

12. 生理干旱:冬季或早春土壤冻结时:树木根系不能活动,这时如果气温过暖,地

上部分进行蒸腾,不断失水,而根系又不能加以补充,时间长了就会引起枝条干枯死亡。

13. 酸雨:ph小于5.6的降雨或降雪。

14. 蒸发散:土壤水经森林植被蒸腾和林地地面蒸发而进入大气的作用。

15. 系统发育:物种的进化途径。

16. 种群:某一特定时间和特定空间中同物种个体的集合

17. 趋异适应:同一物种的不同个体群,由于分布地区的间隔,长期接受不同环境的

综合影响,于是在不同个体群之间就产生了相应的生态变异。

18. 趋同适应:不同种类的植物长期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下,往往形成相同(或

相似)的适应方法和途径。

19. 生态密度:种群实际占据的面积的个体数。

20. 瞬时增长率:种群增长速度的瞬时变化。

21. 内秉增长率:种群在理想条件下的种群最大瞬时增长率。

22. 生理出生率:是指种群处于理想条件下的出生率。

23. 生态出生率:是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种群实际的出生率。

24. 生命表:把观测到的种群中不同年龄个体的存活数和死亡数编制成表。

25. 自然稀疏:郁闭的林分随着年龄的增长,单位面积林木株数不断减少的现象。

26. 生物入侵: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

区,该生物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地扩展,这种过程称为生物入侵。

27. 生态型:趋异适应的结果,是植物对特定生境适应所形成的在形态、结构、生理

生态、遗传特性上有显著差距的个体群。

28. 生态位:指生态系统中(种群中)一个种群(物种)在时间、空间的位置及其相

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

29. 异株克生:某些植物的器官,如根、茎、叶、花、果等;排放出的生物化学物质

对其它植物的生长发育产生抑制对抗作用。

30. 偏利共生:两个不同物种之间共生,对一方有益而对另一方无害的关系。

31. 互利共生:两个物种生活在一起,两者相互有益,甚至达到彼此之间相互依赖的

程度,这种现象成为互利共生

32. 群落(生物群落):是指特定空间或生境下生物种群有规律的组合,它们之间及

其与环境间相互影响,具有一定的结构和功能。

33. 植物区系:一个地区生长的全部植物科、属、种的总称。

34. 植被:某一地区或整个地区表面全部植物群落的总和。

35. 孑遗种:过去在地质历史的较老时期曾广泛分布,数量较多,现仅存于有限地区

的古老物种。

36. 优势种:群落中每一层个体数目最多,生态作用最大,决定该层基本特征的植物

种。

37. 建群种:是指形成群落环境,决定群落结构特征的树种。

38. 冗余种:指去除不会引起生态系统内其它物种的丢失,同时对整个群落和生态系

统的结构和功能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的物种。

39. 多度:是表示一个种在群落中的个体数目。

40. 频度:某树种出现的样方数占样方总数的比例。

41. 重要值:表示某个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综合数量指标

42. 成层现象:指群落在形成过程中,不同的植物由于它们对环境的适应不同,而占

据不同的空间,以它们的枝、叶、根等分别垂直配置在不同高度和土壤深度的一种现象。

43. 生活型:植物对综合生境条件长期适应而在外貌上反映出来的形态类型。

44. 生活型谱:一个地区或一个群落各类生活型的比例关系。

45. 季相:指森林群落中优势和亚优势乔木树种以及各层植物的物候变化使整个群

落在不同的季节里呈现出不同的外貌

46. 群落交错区:指两个不同群落相邻存在时,群落之间可能有一个过渡地带,这个

过渡地带是相邻生物群落的生态张力区,通常称为群落交错区。

47. 边缘效益:群落交错区内生物种类和种群密度有增加的现象。

48. 裸地:没有植被生长的地段。

49. 原生裸地:指从没有生长过植被、或原来生长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连原有的

植被下的土壤条件均已不存在的地段。

50. 次生裸地:指那些原生植被虽然被消灭,但原有群落下的土壤条件还多少保留着,

并且土壤中还多少保留着原来群落某些繁殖体的地段。

51. 演替:即某一地段上,一个植物群落被另一个植物群落所替代的过程。

52. 演替顶级:指演替最终阶段相对稳定的成熟群落。

53. 阴暗针叶林:由云杉,冷杉属组成的森林,林冠圆锥形,郁闭度高,林内阴暗,

因此称为阴暗针叶林。

54. 明亮针叶林:由松,落叶松属组成的森林,树冠稀疏,林内透光度大,因此称为

明亮针叶林。

55. 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及其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

的总和。

56. 生态系统:是一定空间范围内,各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

环而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所形成的一个功能单位。

57. 食物链:指生产者所固定的物质和能量,通过一系列取食和被取食的关系而在生

态系统中传递,各种生物按其取食和被取食的关系而排列的链状顺序。

58. 生物量:单位面积所有生物体或某一类群的干重,或某一特定时刻调查时单位面

积上积存的有机物质。

59. 营养级:食物链或食物网中的基本环节和具体位置。

60. 岛屿:即指真正的海洋中的岛,但更主要的是指有着明显边界的生境或生态系统。

61. 复合种群:指相对独立的地理区域内有空间上相互隔离,但又有功能联系(繁殖

体或生物个体的交流)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亚种群或局部种群组成的镶嵌系统。

62. 全球变化:是地球环境中所有的自然和人为因素引起的变化

63. 温室效应:是指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热交换而形成的保温效应,

就是太阳短波辐射可以透过大气射入地面,而地面增暖后放出的长波辐射却被大气中的二

氧化碳等物质所吸收,从而产生大气变暖的效应。

64. 温室气体:指大气中能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成分。

《京都议定书》中的规定了6种温室气体,只有针对这6种温室气体的减排项目才有可

能成为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六种气体包括如下:.二氧化碳(CO2); 甲烷(CH4); 氧化亚

氮(N2O); 氢氟碳化物(HFCs); 全氟化碳(PFCs); 六氟化硫(SF6)

本文标签: 群落种群植物生物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