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管理员组

文章数量:1530842

2024年3月26日发(作者:)

浅析谍战剧的发展史

近年来,谍战剧成为中国电视剧创作的一个重要类型,出现了一批好看、耐看的作品,

如《暗算》《特殊使命》《悬崖》《潜伏》《伪装者》等,这些电视剧都曾获得良好的收视效

果,引起观众的热烈讨论。但是也出现了一些粗制滥造的作品,甚至一些总体上应该属于

“上品”的谍战剧,由于部分剧情设置不够周密,引发观众“吐槽”,被评论为“低估了观

众的智商”。本文借用16世纪意大利批评家卡斯特维特罗的名言“欣赏艺术,就是欣赏困

难的克服”,以电视剧《悬崖》《伪装者》为例,从观众接受的视角来进行分析。

一、欣赏谍战剧,就是欣赏困难的克服

谍战剧为什么能够吸引观众?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与其他类型电视剧相比,它能够更多

地展现困难和困难的克服,满足人的崇尚智慧的天性。观众在欣赏剧作的同时通常需要开

动脑筋,调动知识储备,思考如何才能克服困难。他们往往一边兴致勃勃地看剧,一边还

充当起类似侦探的角色,琢磨剧情的逻辑演进走向,所以有观众称谍战剧为“烧脑剧”。

从这个意义上说,欣赏谍战剧就是欣赏克服困难的智慧,从中产生审美的愉悦。正如英国

戏剧评论家屈来登所言:“你被引进一条曲曲折折计划好的曲径是一件莫大愉快的事,在

那儿你只看见前面的一段路,看不见你的目的地,直到你到达之后才发现。”以《悬崖》为

例,故事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末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的哈尔滨。剧中男女主人公都是中

共情报人员,男主人公周乙的公开身份是伪满洲国哈尔滨警察厅特务科特别行动队队长,

具有丰富的地下工作经验;女主人公顾秋妍是一名高级报务员,但情报工作经验相对不足。

为了方便长期潜伏在敌人内部,组织上安排他们假扮夫妻。他们的对手是警察厅特务科科

长高彬,此人心思缜密、老谋深算,从一开始就对周乙、顾秋妍两人的真实身份和关系心

存疑虑。可见,周乙和顾秋妍要战胜以高彬为代表的强大对手,完成组织上交给的艰巨任

务,这本身就是一个几乎不可能克服的困难。围绕这个巨大的困难,创作者设计了一连串

具体的困难,使男女主人公时刻面临着严峻挑战。也正是在一个又一个险象环生的困难解

决过程中,剧情得以向前推进,主人公如何才能克服困难?人物的命运会出现何种转折?诸

如此类的问题时刻揪住观众的心,使观众的心理随剧情的紧张而紧张、随剧情的舒缓而舒

缓。比如《悬崖》的开篇就很吸引人,安排了一个出现困难且克服困难的情节——地下党

组织安排顾秋妍去火车站接周乙,两人从未见过面,由于地下工作的安全考虑,双方也没

有见过对方的照片,唯一的识别标志就是周乙下火车时戴着墨镜。不巧的是,同事踩坏了

周乙的墨镜,没法再戴,同行的特务科股长鲁明却戴上了墨镜。周乙和顾秋妍怎样才能像

久别重逢的夫妻那样,准确地认出对方,以免引起特务科科长高彬一行的怀疑?就在顾秋妍

向戴着墨镜的鲁明走过去的时候,周乙叫住了她……接下来的剧集里,周乙和顾秋妍克服了

电台可能暴露、在山上发报可能被发现、挖出隐藏在抗联中的奸细、救出周乙的结发妻子

孙悦剑等一系列困难,最后周乙牺牲,却成功地救出了顾秋妍和莎莎母女。

同样,《伪装者》的剧情设计总体上也是一个巨大的困难。该剧以1937年“8•13”淞

沪会战后汪伪政权成立时期的上海为背景,通过上海明氏集团明镜、明楼、明台三姐弟的

视角,讲述抗战时期上海滩隐秘战线上国、共、日伪三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殊死较量

的故事。军统高官王天风为完成“死间计划”,绑架了赴港大读书的明家三少爷明台,通

过军校种种严酷的训练,将其培养成为一名优秀的军统特工。之后又派明台与生死搭档于

曼丽前往上海,让他直接受命于军统特工明楼展开秘密活动。明楼是明台的大哥,他身份

多重,既是汪伪政府要员,又是军统特工,更隐蔽的身份是中共地下党员。在明楼的指挥

下,明台历尽艰险、屡立奇功,完成爆破汪伪专列的“粉碎计划”,成功刺杀日本特高课课

长南田洋子,实施用虚假情报迷惑日军的“丧钟敲响”行动,为第三战区的胜利赢得转机。

这一系列的秘密活动,实际上就是一个又一个克服困难、展示激烈戏剧冲突的过程。

二、困难的设置与克服,必须顺应情节发展的逻辑

艺术生产与艺术消费相辅相成,提高着彼此的质量。优秀电视剧能提高观众的审美水

平,审美能力提高后的观众反过来又对电视剧的创作提出更高的要求。面对越来越挑剔的

观众,谍战剧的创作者在结构故事、布局情节时,尤其需要顺应情节发展的内在逻辑。电

视剧的进程依赖于情节的推动,而情节本身的演进又依赖于内在逻辑。所谓内在逻辑,除

了因果关系、时空联系、人物线索等自然逻辑之外,更重要的是创作者根据剧情需要所做

的悬念设置、细节穿插和节奏安排等自设逻辑。优秀的创作者总是在忠于必要的自然逻辑

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新精神,融入自设逻辑,使其作品产生独立的个性,成为

具有创作者自我风格的作品。这就要求创作者具有丰富的阅历、深刻的理解力以及高超的

编故事能力。

最关键的一点是,自设逻辑必须是系统而自洽的,必须是可以自圆其说的,自相矛盾

和逻辑混乱只能伤害整部作品而不能成就个性和风格。

我们还是以具体的情节来进行阐述。《悬崖》第1集,顾秋妍到火车站接周乙,差点误

认戴着墨镜的鲁明为周乙,回到家,顾秋妍心有余悸地说:“我们好些人,实在是不敢恭

维。”至少应该在家里摆一张周乙的照片。从观众的角度来看,这确实是一个疏忽,表面

看来似乎不合逻辑,但周乙一句“我们的人,大多没有经过训练,都是靠平时积累下来的

土经验”,就让观众觉得这样的疏忽是可以理解的。

再比如《伪装者》第21集,明台为大姐明镜解围那场戏,情势从“山重水复”到“柳

暗花明”,也皆有内在逻辑可寻。明镜在汇丰银行办理的231号保险箱被地下党开启,汪

曼春感觉这是抓捕明镜的好机会,并立即布网。潜伏于汪伪76号的中共地下党员夜莺打

电话紧急通知明诚。明诚不得不打电话找明台帮忙,明台火速赶往汇丰银行,设法让汪曼

春相信保险箱是他瞒着大姐雇人偷开的,私章是偷刻的,钥匙也是偷来的。由于此前汪曼

春在海军俱乐部见过明台花天酒地,所以也就相信明台是为了女人才偷开保险箱取钱,从

而解了明镜之围,成功地克服了这一困难。这就如作家王安忆所言:“情节的困难和解决,

都必须是来自于自身内部的条件。”借用杨绛的话说,“好比一股流水,遇到石头阻拦,又

有堤岸约束住,得另觅途径,却又不能逃避阻碍,只好从石缝中迸出,于是就激荡出波澜,

冲溅出浪花来”。

相反,即使情节设计曲折离奇,如果经不起推敲,违背了情节发展的内在逻辑,也不

能算是一部好剧。以此来看《伪装者》,虽然总体上是一部较为优秀的作品,但情节结构上

仍有欠缺之处。比如故事的开局本来很吸引人,几乎每个人物的出场都带出精彩的故事,

尤其是明台的亮相,可谓别出心裁。他在前往香港的飞机上,从服务员不熟悉的倒酒手法

及酒香异常中敏锐察觉到酒中有毒,从而救了代号“毒蜂”的军统处长王天风。如此情节

原本很合乎逻辑:王天风因身份暴露不得不离开上海,汪伪特工假扮乘务员,企图在飞机

上用毒酒结果其性命,明台无意间出手相救,王天风意外发现明台具有特工天赋,并将其

绑架至军统特训班,一切都自然而然、顺理成章。遗憾的是,创作者通过后面的故事发展

告诉观众,飞机上的刺杀行动是王天风一手策划,目的是想通过对明台的考察来物色完成

“死间计划”的优秀特工。然而问题来了,王天风如何得知明台确有过人之处,值得如此

费尽心机设局考察?剧中没有明确的交代,只能说其原因不在情节内部,而是创作者的刻意

安排,难免露出编造的痕迹。

南田之死也是如此。作为日本特高课课长,南田狡猾多疑,从未放松对明楼的警惕,

暗中调查,安插眼线,派“孤狼”卧底明家。正是由于有这样一个强有力的对手,双方的

较量才格外紧张和惊心动魄。遗憾的是,创作者让南田中途出局,原因是明台与程锦云潜

入日本领事馆盗取文件,枪战中明台的手表掉在现场,成为南田的一个诱饵,她在勘察现

场时,发现明诚偷偷捡起手表。剧情发展至此,危机向明楼、明诚逼近。如何才能克服困

难、化解危机?剧中,明楼布局狙击南田,故意让明诚中枪救了南田,用苦肉计重新获得南

田的信任。按理,明诚重新获得信任,留下南田比除掉南田更合乎情理、更有戏剧性。可

惜的是,创作者对剧情的安排偏离了情节发展的内在逻辑,使得故事的演进存在明显的漏

洞,不能令人信服。而少了南田这样诡计多端的强劲对手,无论后半场的矛盾多么尖锐,

戏剧冲突的力度和可看性都大打折扣。

三、困难的设置与克服,必须符合人物性格发展的逻辑

惊险是谍战剧的特质,一路过关斩将是它的看点,而要走出重重危局和险境,最出色

的艺术处理,就是从人物性格的发展中寻找突破口。简言之,困难的设置与克服,除了必

须顺应情节发展的内在逻辑,还必须符合人物性格发展的逻辑。

《悬崖》第6集中,顾秋妍为山里的抗联战士没有接收到情报而担心,到联络站也没

找到解决的办法,就自作主张找到丈夫的弟弟张平钧,让他去一趟佳木斯,把信交给福顺

泰的二掌柜宋景堂,这样就能把信送到山里。顾秋妍的这一错误直接导致了宋景堂、张平

钧和他的女朋友被捕。佳木斯特务科判断写信人是哈尔滨人,只要找出张平钧的嫂子兰姐

一切就都清楚了。高彬派周乙和鲁明去佳木斯,将宋景堂、张平钧及其女友押回哈尔滨审

讯,希望能挖出隐藏在内部的高层人物。这无疑给顾秋妍和周乙带来了巨大的危险,为故

事的演进设置了一系列困难:如果宋景堂或张平钧经受不住酷刑出卖了顾秋妍,那她和周

乙都会暴露。按理说,作为一个时时“处在悬崖边上”的地下工作者,顾秋妍本不应该犯

此类易被暴露的低级错误,但这恰恰是她的性格所致:聪明自负、缺乏经验,又看不惯周

乙的“自以为是”,更为关键的是,她的丈夫就在山上,她不能眼睁睁看着丈夫和山上成百

上千的抗联战士被日军包围歼灭。随着宋景堂、张平钧及其女友的坚贞不屈和牺牲,顾秋

妍和周乙暂时脱离了暴露的危险……

再以《伪装者》第44集明台冒险救明镜为例。汪曼春越狱成功并把这个消息登载在

各大报纸上,明台果然中计,不顾一切骑自行车赶往面粉厂去救被汪曼春劫持的明镜。明

台此时名义上已经是“被执行死刑”的犯人,是明楼和明诚设计在刑场上将他救出,这就

意味着一旦明台暴露,明楼和明诚也必然暴露。虽然明楼、明台兄弟联手击毙了汪曼春,

成功地克服了困难,但由于太过冒险,受到中共地下党领导人黎叔的责怪。按理说,作为

经过军统严格训练的出色特工,明台本应像《悬崖》里的周乙一样,为了不暴露自己,完

成更为重要的任务,只能一次次看着自己的同志牺牲却不能相救,但是与周乙作为一个成

熟稳重的地下工作者不一样,明台的性格里仍然有着富家少爷公子哥儿情绪化的一面,表

现出偶尔的与特工身份不符的不冷静,而这样的冲动又必然带来危险和困难。第7集中,

明台与于曼丽在香港完成刺杀日本军部代表长谷川刚的任务后,又追杀于曼丽的养父,差

点暴露身份的情节,也是如此。

回过头来看南田之死的情节设计,就有些不合人物性格的逻辑了。明诚利用“毒蜂(王

天风)”来引诱南田,南田急于抓住“毒蜂”这么重要的人物,居然只带两名手下;抓捕“毒

蜂”扑空且遭遇埋伏,也不怀疑这是不是个圈套。可见,创作者为了使明诚摆脱险境,不

惜过分偏离南田多疑狡猾的性格,以为除掉对手问题便迎刃而解,实在是一种想当然的认

知。

这种认知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观众完全看不见其间的逻辑关联。而且,通过除掉对

手来走出困境,最简单的招数必然是不断降低对手的智商,所以生性多疑的南田忽然就变

得弱智了。南田死后,接替南田的藤田芳政刚愎自用,算不上高明的对手。这正如戏剧理

论家顾仲彝所言:“我们有不少剧本描写革命斗争,虽然也有一些困难和障碍,也有一些‘曲

折’和反复的斗争过程,但一般都犯一个毛病:把斗争简单化了,主人公往往无往而不胜。

把敌人描写得非常愚蠢与无能,经过一些小小挫折,就获得‘辉煌的胜利’。这是不符合生

活真实的。”其他诸如第31集劳工营锦云救满崽、第48集火车站明台救明镜之类的情节

设计,都是下品谍战剧常见的低级错误,没有专门讨论的必要。作为参照,《悬崖》之所以

好看、耐看,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周乙的强劲对手高彬贯穿电视剧始终,使得双方的较量

步步升级、步步惊心。

由是观之,谍战剧的困难的组织安排与克服,当有强有力的逻辑支撑,由矛盾对立的

双方搭台,才能共振出冲突尖锐的戏剧性。否则,叙述一定会走向胡编滥造。很多谍战剧

之所以遭观众吐槽,乃至被戏谑调侃为“神剧”,其根由即在于此。所以,优秀的谍战剧展

示着创作者极高的智慧,他们以逻辑的头脑筹谋扑朔迷离的悬念、困难与克服困难的路径,

情节的演绎均有合理的交代,从而向观众表达对整个故事因果的明晰把握。功夫不负有心

人,《悬崖》的编剧全勇先在动笔写这部剧之前曾去哈尔滨实地考察3个月,查阅大量史料,

力求还原历史风貌,宣称“该剧的每一架刑具,每一支枪械,每一架电台,每一栋建筑,

甚至警察厅的内部构造,我都是根据史料而写的,是经得起考验的”,而《伪装者》就显得

比较粗糙了,最明显的就是第29集中黎叔拿了张1922年的《申报》,头版载有明台母亲

因救人遭车祸而死的报道,黎叔对明诚说,当年告别明台母子去香港组织省港大罢工,刚

离开不久,母子就出了车祸。而事实是,省港大罢工发生在1925年。因此,比较而言,

无论是剧中人物纠结复杂的情感关系,还是故事节奏、叙述逻辑、镜头语言乃至细节,《悬

崖》都更为严谨一些。

本文标签: 明台逻辑观众情节南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