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管理员组

文章数量:1532197

2024年4月7日发(作者:)

第25卷第2期 

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V0L 25 N 2 

2010年4月 Journal of Luoyang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ApL 2010 

论《红楼梦传奇》对后世“红楼戏"的影响 

钱 成 

(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人文系,江苏泰州225300) 

摘要:清代道光年间仲振奎《红楼梦传奇》,作为清代红楼戏曲的“开山之作”,在为《红楼梦》由单一的小 

说传播向多种社会文化传播转化,并最终能够成为一种社会性文化现象提供了途径与平台,改编模式为后世 

“红楼戏”所继承和发展,改编原则为后世“红楼戏”所发挥和延伸,成就了后世一批经典红楼折子戏,明确了 

后世“红楼戏”中通行的人物角色定位与情感倾向。 

关键词:《红楼梦传奇>;“红楼戏”;改编与传播;影响 

DOI:10.3969/j.issm 1674—5035.2010.02.008 

中图分类号:12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035(2010)02—0031—04 

戏剧作为一种通俗的文艺样式,在《红楼梦》 

舞台空间的有限性上说,要完整地反映出小说中所 

由小说文本向一种社会性文化现象传播的过程中所 

描写的纷繁复杂的事、情,具有相当大的难度。虽 

起作用十分巨大。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由小 

然中国传统戏曲的写意特点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 

说《红楼梦》所改编的“红楼戏曲”,为其由单一 

空间限制给表达主题思想带来的损害,但毕竟要完 

的小说传播向多种社会文化传播途径转化,并最终 

全用“虚化”的场景来表现一个时代的众生相, 

能够成为一种社会性文化现象提供了途径与平台。 还是很难做到的,这就需要编剧在改编小说时做到 

其中,清代道光年间江苏泰州人仲振奎在清乾隆 

有目的的取舍与加工。 

57年(公元1792年)秋,即《红楼梦》程甲本正 

基于时间、空间上的限制,清代“红楼戏” 

式刊印的第二年,便谱写成根据《红楼梦》改编 

的作者们在改编小说《红楼梦》时基本上采取以 

的昆曲折子戏《葬花》一折,后又于嘉庆3年 

下三种方式:一种为“浓缩式”,即删繁就简,从 

(公元1798年)改编成56出的《红楼梦传奇》。 

小说庞杂的人物关系、复杂的事件中提炼出一条主 

仲氏的《红楼梦传奇》作为清代首开红楼戏改编 

线,通过对于这一主线的细致刻画来构架起一个红 

之风气的剧作,除了是历史上的第一部“红楼戏” 

楼故事。清代“红楼戏”中有很多就采用了这一 

外,其在《红楼梦》改编与传播史上还有着突出 

方法。第二种方法可以称为“片断式”,即根据 

的地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红楼梦》中某一段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故事情节进 

1改编模式为后世“红楼戏”所继承 

行改编,清孔昭虔的《葬花》即是如此。第三类 

属于“人物式”,即以《红楼梦》中的某一个人物 

和发展 

为主角,敷衍其故事。清代此类传奇杂剧不少,如 

改编小说为戏曲,首先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戏 

仲振奎的《红楼梦传奇》、吴兰征的《绛蘅秋》、 

曲演出时间与小说叙事篇幅之间容量上的巨大差 

许鸿磬的《三钗梦北曲》、朱凤森的《十二钗传 

异。考虑到舞台演出、观众兴趣等各方面的因素, 

奇》等。 

出戏的演出时间大都保持在三四个小时左右,与 

对“浓缩式”的改编方式而言,把握小说主 

小说的长度相去甚远。差异同时还体现在舞台演出 

题无疑是剧本成功的先决条件。一般而言,《红楼 

所受的空间限制。曹雪芹的《红楼梦》向来被称 

梦》小说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通过 

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反映了社会生活 

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史再现封建家族的 

的方方面面,而戏曲的表现载体,主要是舞台,从 

腐朽与其必然灭亡的归宿;第二,通过贾宝玉叛逆 

人格的形成与发展及红楼一梦的悲剧,表达了作者 

收稿日期:2009—11—24 

对于人生的思考与况味;第三,描写了一场“悲金 

作者简介:钱成(1977一),男,江苏泰州人,硕士,讲师,主 

悼玉”的爱情故事。在这三大内容中,第一块内 

要从事古典文学研究. 

容,范围太大,涉及的人物、事件一般是戏曲难以 

32 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25卷 

承担的。因此它不仅是《红楼梦》之所以有如此 

清代大部分红楼戏曲的改编者都是将一百二十回 

高的地位的最重要原因之一,而且除了后世的长篇 

《红楼梦》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的。为了使整篇戏 

电视连续剧外,迄今很少有戏曲是从这一角度切人 曲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大圆满的结局,他们根本提 

及不到什么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之分,曹著与高续 

来进行创作的。 

从第二块内容来看,它更多的是倾向于一种哲 没有明显的界限。而且,在仲振奎及其后来者的心 

学的思考。在小说中可以通过客观描写、人物的心 目中,后四十回的重要性可能还超过了前八十回。 

理活动等手段表现出来。但是在舞台上,很显然, 

仲振奎改编的《红楼梦传奇》引用了《后红楼梦》 

这些是无法构成戏剧冲突的,而一出戏如果缺少了 

故事,合两本而为一,使宝、黛最终得以团圆,并 

戏剧冲突,也等于是丧失了安身立命的根本,无论 

将后部分(高续)的部分情节选作戏剧冲突的高 

它文辞有多优美,寓意有多深刻,也是无法做到 

“案头与场上皆善”。 

所以,采取第三条主线进行戏曲改编向来是红 

楼戏曲的主流。从仲振奎的《红楼梦传奇》开始, 

清代的“红楼戏”几乎无一例外地援用了这方面 

的素材。《红楼梦》情节纷繁,要在有限的剧本中 

得到全面反映,几乎不可能。所以,仲振奎的《红 

楼梦传奇・自序》中云: “此书不过传宝玉、黛 

玉、晴雯之情而已。”【1 也就是说,作为将《红楼 

梦》从小说到戏曲的改编者,他已经意识到舞台时 

空的局限,而在结构上作了重新安排。 

由于《红楼梦》与以往传统小说相比,在情 

节结构和人物塑造等方面多有所突破,特别是它改 

变了以往长篇小说情节和人物单线发展的特点,创 

造出一个宏大完整的艺术结构,使众多的人物活动 

于同一空间和时间。《红楼梦》小说中的结构,是 

采用人物、事件、情境等对偶平行的复调结构,反 

映在时空布局上,则是在时空中的交错复叠行进。 

而戏曲则不然,其时空观念在结构上,体现在两个 

方面:一是有着物质局限的现实时空,二是作为对 

现实时空突破的虚拟时空。因此,戏曲是以戏剧冲 

突作为统驭全剧的重要因素。将《红楼梦》小说 

中宏大完整的艺术结构完整地搬上戏剧舞台,这对 

于戏曲改编者来说是一个无法逾越的鸿沟。为解决 

这一问题,仲振奎的《红楼梦传奇》首创以宝玉、 

黛玉、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为主要线索安排故事, 

表达他对剧中人生离合悲欢的看法以及对宝黛之情 

的理解。全剧是以“金玉良缘”和“木石前盟” 

作为戏剧的冲突,来展开情节和人物的描写。主要 

人物也就只是宝玉、黛玉、晴雯、宝钗等数人。这 

以“悲金悼玉”的爱情故事为戏曲主线的改编 

模式,充分符合了舞台演出的需要,故几乎为后世 

所有的红楼戏曲所继承和发展。 

2改编原则为后世“红楼戏”所发挥 

和延伸 

我们知道,从仲振奎的《红楼梦传奇》开始, 

潮。他在《红楼梦传奇・凡例》中说:“前红楼梦 

读竞,令人悒快于心,十日不快,仅以前书度曲, 

则歌筵将阑,四座无色,非酒以合欢义。故合后书 

为之,庶可拍案叫快,引觞必满也。”… 

所以,以仲振奎为滥觞,在清代所有红楼戏 

中,有九部改编自一百二十回《红楼梦》。小说后 

四十回的“黛玉焚稿”、“钗、玉成亲”的情节甚 

至还被处理成《红楼梦传奇》等红楼戏中的主要 

关目和高潮戏,这一手法一直影响到后世几乎所有 

剧种的“红楼戏”,乃至直至今日影视“红楼题 

材”的作品。 

当然,在将小说改编成戏曲的过程中,仲振奎 

的《红楼梦传奇》基本上保持了小说文本的原貌, 

明显改动的地方从侧面透露了当时人们对小说《红 

楼梦》文本意义的接受倾向,并直接或间接地影响 

了后来的红楼戏曲。与小说文本相比,清代红楼戏 

曲的文学价值大为逊色,但从文学接受的视野来 

看,仲振奎的《红楼梦传奇》及其所开创的这批清 

代“红楼戏”,却是很好的《红楼梦》读者接受史 

材料,真实反映了当时的读者(戏曲观众)对小 

说《红楼梦》和“红楼故事”的接受倾向与欣赏 

趣味。这种接受倾向与欣赏趣味较早地体现在《红 

楼梦传奇》中,后来的“红楼戏”又予以充分发 

挥和延伸。 

仲振奎的《红楼梦传奇》是出现最早、影响 

也最大的一部传奇,前半部分主要是根据《红楼 

梦》中关于宝玉与黛玉之间的爱情故事,宝玉与晴 

雯之间的情谊写就的。一些主要场次如:《前梦》、 

《合锁》、《私计》、《禅戏》、《扇笑》、《补裘》、 

《试情》、《诔花》、《失玉》等,都是依赖小说的描 

写内容,保持了小说文本的原貌。在将小说改编成 

戏曲的过程中,仲振奎的《红楼梦传奇》基本上保 

持了小说文本的原貌,明显改动的地方则从侧面透 

露了当时人们对小说《红楼梦》文本意义的接受 

倾向。两者相比,《扇笑》一出,无论是在场面上 

和情节的安排上,还是在人物的对话叙述上,都直 

第2期 钱成:论《红楼梦传奇》对后世“红楼戏”的影响 33 

4 吴新雷《(黛玉葬花)昆曲剧本改编说 

接脱胎于《红楼梦》小说的描写,情形一目了然, 

所倾倒。”l

无需详述。 

明》:“自曹雪芹创作的长篇小说《红楼梦》在清 

此外,仲振奎在《红楼梦传奇》中还根据舞 

代乾、嘉年间风行以来,为此编写昆曲剧本的名作 

台演出需要和观众接受心理,首创将“葬花”与 

“共读西厢”移并于一折之中,使戏剧情节较为集 

中。今人所改编的《红楼梦》戏曲,无一不是将 

这两节并在一起,可见其在戏曲结构方面对后世红 

楼戏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红楼梦传奇》剧本 

中还对人物服装扮相等作了简单的说明,为以后的 

多达十数种,而且《葬花》一折是必有的关目 

(或名《埋香》或名《扫红》)。歌场中最为流行的 

本子是仲振奎的《红楼梦传奇》三十二出,第七 

出是《葬花》;吴镐编的《红楼梦散套》十六折, 

第二折是《葬花》,至今犹有曲谱留存。当时北京 

三庆班的陈风翎、集秀班的钱双寿演出的就是仲振 

创作演出提供了参考。特别是仲振奎《红楼梦传 

奇・葬花》中关于黛玉服饰、道具的说明—— 

“旦珠笠、云肩、荷花锄、锄上悬纱囊、手持帚 

上”,被后人所沿袭,遂成为后世舞台定例。 J 

所以,《红楼梦传奇》开创的“既忠于小说, 

又照顾观众接受倾向和欣赏趣味”的红楼戏改编原 

则,在既保留了小说文本精华的同时,又添加了许 

多符合当时社会大众审美需要的内容,大幅度地促 

进了红楼戏曲的传播,也使《红楼梦》小说从文 

人狭小书斋走向社会广阔天地,为广大百姓所喜闻 

乐见,客观上促成了后世“红学”热的生成与 

发展。 

3成就了后世一批经典红楼折子戏 

与清代其它“红楼戏”多为文人案头之作不 

同,仲振奎《红楼梦传奇》曾在扬州、北京、上 

海乃至全国的戏剧舞台上演出过。根据仲振奎《红 

楼梦传奇・自序》,该剧完成当日,即“挑灯漉 

酒,呼短童吹玉笛调之,幽怨呜咽,座客又潸然沾 

襟者”。许兆奎《绛蘅秋序》云:“吾友仲云涧于 

衙斋暇日曾谱之,传其奇。壬戌(嘉庆7年,公元 

1802年)春,则淮阴使者,已命小部按拍于红氍 

上矣。” J嘶可见这是一个当时真正在扬州演出过 

的《红楼梦》剧本。以后扬州剧场大多流行此剧, 

至道光时期流传到北京。杨掌生(懋建)在《长 

安看花记》中记述: “仲云涧填《红楼梦传奇》, 

《葬花》合《警曲》为一出,南曲抑扬抗坠,取贵 

谐婉,非鸾仙所宜,然听其[越调斗鹌鹑]一曲, 

哀感顽艳,凄侧酸楚,虽少缠绵之致,殊有悲凉之 

慨”。[3]聊严敦易曾评论道,杨氏作《看花记》已 

为道光中叶,其时仲作在歌坛尚盛演未衰。荆石山 

民的散套,文词虽远较其为佳,还不能取而代之 

(指《红楼梦传奇》)。 

吴克歧《忤玉楼丛书提要》里也记载:“当时 

贵族豪门,每于灯红酒绿之余,令二八女郎歌舞于 

红氍毹上,以娱宾客,而《葬花》一出,尤为人 

奎的作品”。据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的 

《长安看花记》所述,京中四喜班昆曲名旦钱双寿 

(字眉仙),扮演林黛玉最为擅长:“眉仙尝演《红 

楼梦・葬花》,为潇湘妃子,珠笠、云肩,荷花锄, 

亭亭而出,曼声应节,幽咽缠绵。” 庄一拂《古 

典戏曲存目考》云:“在为数众多的《红楼梦》戏 

曲中,红豆村樵仲振奎的《红楼梦传奇》与荆石 

山民吴镐的《红楼梦散套》可以说是庸中佼佼。 

前者以排场胜,近代南北昆剧舞台演出的《红楼 

梦》均是此本,清末昆旦小桂林、徐小宝曾在上海 

丹桂茶园排演过全本……” o 

由于仲振奎《红楼梦传奇》问世之际,恰处 

在花雅争胜的关键时期,雅部昆曲演出阵地在逐渐 

萎缩,一部五十六出的长篇巨制,在当时已难以找 

到全本演出的舞台了,反而成就了其中一些经典折 

子戏的流传。敖银生《红楼戏琐谈》:“清末民初 

昆曲班所演的红楼戏,大多以仲振奎等的作品为脚 

本,其中扇笑、听雨、补裘、葬花、焚稿等,是常 

演的折子。” 金凡平《(红楼梦)小说和戏曲文本 

的叙事方式比较》一文指出:把红楼戏搬上京剧舞 

台创始的,应是清光绪年间京门“摇吟俯唱”票 

房的名票陈子芳等所排演的《黛玉葬花》、《摔玉》 

等戏。杨懋建《长安看花记》云:“故歌楼惟仲云 

涧本传习最多、红豆村樵(亦即仲振奎)《红楼梦 

传奇》盛行于世。”通行的《集成曲谱・声集》卷 

八中收录了《红楼梦传奇》的《葬花》、《扇笑》、 

《听雨》、《补裘》四出,《增辑六也曲谱》中也载 

有《扫红》曲谱。此外,根据清末车王府所藏曲 

可见,清末民初昆曲班所演的红楼戏底本,大多也 

是以仲振奎的《红楼梦传奇》为脚本,其中扇笑、 

听雨、补裘、葬花、焚稿等,是舞台上最常演的折 

子戏。 

所以青木正儿在《中国近世戏曲史》第十章 

评价说:“乾隆间小说《红楼梦》出而盛传于世 

也,谱之于戏曲者数家,传于今者三种。即仲云涧 

之《红楼梦》传奇、荆石山民之《红楼梦》散套、 

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25卷 

陈钟麟之《红楼梦》传奇是也。……而三种中, 

世“红楼戏”中主要人物的角色定位,对《红楼 

仲云涧之作,最脍炙人口,后日歌场中流行者即此 

梦》在由小说向其他诸如戏剧、曲艺、绘画等各种 

本也。” 。】 

形式的传播途径转化过程中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4明确了后世“红楼戏”中通行的人 

物角色定位与情感倾向 

总之,戏剧作为一种通俗的文艺样式,在将一 

些原来只局限于部分社会阶层中流传的文化娱乐方 

式向一种全员性社会文化现象转变的过程中,所起 

仲振奎在《自序》中说:“壬子秋末,卧疾都 

的作用十分重要。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以仲 

门,得《红楼梦》,于枕上读之,哀宝玉之痴心, 

振奎《红楼梦传奇》为滥觞的“红楼戏”不仅发 

伤黛玉、晴雯之薄命,恶宝钗、袭人之阴险,而喜 

源得早,而且在舞台演出上一直保持着旺盛的生命 

其书之缠绵悱侧,有手挥目送之妙也。”其所改编 

力,为《红楼梦》由单一的小说传播途径向多种 

的《红楼梦传奇》对此观点作了形象化的描述。 社会文化传播途径转化,并最终能够成为一种社会 

 

它在清代红楼戏中首创了“扬黛抑钗”的情感定 

性文化现象提供了途径与平台。

位,并最终形成了清代红楼戏曲明显的“扬黛抑 

 

钗”的传统倾向。我们知道,这种倾向其实是人们 

参考文献:

在理解红楼人物时简单化、表面化的突出表现。黛 

[1](清)仲振奎.红楼梦传奇・自序[M].嘉庆已末绿云红 

雨山房原刻本,泰州图书馆藏. 

玉与宝钗孰优孰劣的争论,一直伴随着小说《红楼 

梦》的流传过程,但《红楼梦传奇》中的林黛玉 

报,2004,(3). 

的形象显然比薛宝钗更要受人欢迎,“扬黛抑钗” 

[3]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红楼梦》研究参考资料[z]. 

的倾向特别明显,而且林黛玉戏份也要比薛宝钗为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多。需要强调指出的是,“扬黛抑钗”的情感定位 

[4]吴克歧.忤玉楼丛书提要[A].一粟.红楼梦书录[z].上 

自仲振奎《红楼梦传奇》明确后,几乎成为后世 

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所有“红楼戏”的共同选择。 

[5]杨懋建.长安看花记[A].张次溪.清代燕都梨园史料・ 

[2]刘凤玲.论清代红楼戏的改编模式[J].中央戏剧学院学 

正续编[z].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 

对于贾母、王熙凤、袭人等其他《红楼梦》 

中的主要人物,仲振奎的《红楼梦传奇》把贾母 

[6]庄一拂.古典戏曲存目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1982. 

作为鞭挞的主要对象。在他的笔下,与高鹗续书一 

2005, 

样,史太君是造成宝、黛爱情悲剧的罪魁祸首。他 

[7]敖银生.红楼戏琐谈[J].广东戏剧舞蹈音乐研究,

(3). 

对贾母、袭人与凤姐等的人物角色定位和接受倾 

[8]青木.f-)L.中国近世戏曲史[M].王古鲁译.北京:作家 

向,影响到清末、民国以及当代的“红楼戏”。由 

出版社。1958. 

此可见,仲振奎的《红楼梦传奇》基本明确了后 

The Impact of”山e Legend of Dream of Red Mansion”on”Red Mansion Plays” 

QIAN Cheng 

(Humanitarian Department,Taizhou Teache ̄College,Taizhou 225300,China) 

Abstract:In the years of Daoguang of the Qing Dynasty.Zhong Zhen—kui S”The Legend of Dream of Red 

Mansion”,as the epoch—making works of”Red Mansion”plays,makes the”The Dream of Red Mansion”expand 

its influence from a single novel to a multi—level social cuhure.It also provides the way and platform for the 

inalized sociafl culture phenomenon.Besides,the play S adapting pattern and adapting principles are inherited and 

developed by the later generations,wiht which many classic adaptations of Dream of the Red Mansion came into 

being in the years afterwards.Most of all,the popularized characterization and the emotional orientation of the hero 

and heroin in”Red Mansion”plays were defined and established for the years to come. 

Key words:”the Legend of Dream of Red Mansion”;”the Red Mansion”plays;the adaptation and 

disseminati0n:influence 

(责任编辑李焕有) 

本文标签: 红楼小说戏曲传奇改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