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管理员组

文章数量:1530842

2024年6月14日发(作者:)

评价王羲之的字体特点

王羲之的书法在我国的书法界中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他的字体

受到后世人的临摹。那么,关于王羲之的书法,你知道多少呢?以下是

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王羲之的书法介绍,希望能帮到你。

王羲之的书法特征

元明以来, 一些书家解读王羲之书法, 走向神秘化一端。本来是一

看就明白的王书笔法,经过反复的引申发挥, 变得繁复而玄妙, 让人如坠

云雾,这正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见仁见智,莫衷一是”,让人百

思不得其解。

王羲之自幼爱习书法,由父王旷、叔父王廙启蒙。七岁善书,十

二岁从父亲枕中窃读前代《笔论》。王旷善行、隶书;王廙擅长书画,

王僧虔《论书》曾评:“自过江东,右军之前,惟廙为最,画为晋明

帝师,书为右军法。”王羲之从小就受到王氏世家深厚的书学熏陶。

王羲之早年又从卫夫人学书。卫烁,师承钟繇,妙传其法。她给王羲

之传授钟繇之法、卫氏数世习书之法以及她自己酿育的书风与法门。

《唐人书评》曰:“卫夫人书如插花舞女,低昂美容。又如美女登 台,

仙娥弄影,红莲映水,碧沼浮霞。”今人沈尹默分析说:“羲之从卫

夫人学书,自然受到她的熏染,一遵钟法,姿媚之习尚,亦由之而成,

后来博览秦汉以来篆隶淳古之迹,与卫夫人所传钟法新体有异,因而

对于师传有所不满,这和后代书人从帖学入手的,一旦看见碑版,发

生了兴趣,便欲改学,这是同样可以理解的事。可以体会到羲之的姿

媚风格和变古不尽的地方,是有深厚根源的。”王羲之志存高远,富

于创造。他学钟繇,自能融化。钟书尚翻,真书亦具分势,用笔尚外

拓,有飞鸟鶱腾之势,所谓钟家隼尾波。

所以,要了解王羲之书法的特征, 首先要分辨传世的王书哪些“近

真”、哪些“失真”。传世的王羲之书迹不少, 真迹一件没有。传摹传

刻的王书有各种书体, 同一种书体的作品, 面目又不尽一致, 而且有的书

迹未必可靠。比如他的正书,唐朝以来声名最著者是 《乐毅论》 、《黄

庭经》和《东方朔画赞》 。其中《乐毅论》 、《黄庭经》 南朝梁时已

被认为是“ 逸少有名之迹 ”。但是, 对比楼兰出土的魏晋墨书真迹以

及传世的王书《快雪时晴》 、《平安》 、《何如》 、《奉橘》等行书

帖中的楷笔, 就能发现这三种细楷刻本的笔画“单廓”,体态已失魏晋人

笔下的古厚之气。归纳王书的特征, 其实也有办法, 那就是将传世的王

羲之书迹----- 无论正书、行书还是草书, 作求同存异的归纳, 其共性特

征便可明了。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来概括:

1.用笔 ———按锋直引, 迅牵疾掣;

2.笔势———遒劲爽利, 环转纵引;

3.笔画 ———銛锐方硬, 沉稳厚重;

4.字态 ———势巧形密, 雄秀天然。这样的归纳, 借助了前人的术

语, 似乎还有些抽象模糊, 这里试从以下三个方面作进一步的说明:

⑴结体欹侧。王书的结构是“斜划紧结”,特别是他的行草书, 因了

笔势的纵引, 偏旁部件之间形成了大小、高低、偏正的关系, 字态欹侧,

富有顾盼的情调。西晋草书已见斜势, 但结构是“横斜”的“宽结” ,

还不能与王书“欹侧”的“ 紧结” 等观。南朝羊欣说: 张( 芝) 字形不

如右军 , 这是称王书以“今妍” 胜张芝的“古质” , 而“今妍” 最突

出的特点之一就是结体的欹侧。

⑵笔势纵引。所谓“纵引”,是指上字的末笔向下字首笔引发, 笔势

在字与字之间贯通, 形成牵连映带。王羲之写草书、行书的笔势是顺势

疾行纵引, 纵快飞移的笔势钩连于字与字之间, 从而突破了以往草、行

书以单字为造型单位的旧法, 使一些笔画的姿态及其组合方式发生了变

异的情调, 从而出现“字群结构” , 笔势的“赋形” 功能便凸现出来。

⑶用笔明快简捷。汉末赵壹讥讽张芝的弟子姜诩( 孟颖) 、梁宣( 孔

达) 作草书“不思简易之旨”,“反难而迟”。王羲之用笔是“按锋直引,

迅牵疾掣”, 获得了草法“易而速” 的旨趣。他用“直引”的笔法写楷

书, 比钟繇的翻笔之法来得简易。

王羲之的书法博涉多优,精于多种书体,故在我国书法史上有“书

圣”之称。其最主要的成就在楷书上,王羲之在楷书上的成就与贡献

主要表现在“变古形”。楷书书体是在隶书嬗变过程出现的,这种书体

早在汉简书迹中就出现了变形,东汉民间已开始流行。三国时期著名书

法家钟繇不断加以研习,使之完善。范文澜说:“书法自东汉以来,成为一

种主要的艺术,魏钟繇始创真书,独辟新境,因此被称为'秦汉以来一人而

已’。至东晋王羲之,集书法之大成,被称为书圣。王羲之不仅仅吸收汉

魏诸家的精华,更重要处还在于脱出钟繇的书法境界又自创新境。”钟

繇的楷书还保存不少隶书的形态,“左右波挑”,纵向的笔画较短,不少字

呈横方形,笔画之间结构尚未定型,结体也比较松散。王羲之“变古形”,

就是对钟繇的楷书风格进行大胆的变革,他将钟繇字体的横张改为纵展,

使结体更为匀衡大方。王羲之对原有楷书笔法也进行了改造,形成了

“内 ”和“一拓直下”的特点。就横而言,王羲之的楷书在提笔处有

按笔,收笔处不着重折笔重按,在运笔速度上缓前急后,笔画趋于简化明快,

均匀大方。笔法上的改变使字的体态更显得遒劲潇洒。王羲之书法的

高明之处,在于能尽字之真态。王羲之所书的楷书《乐毅论》、《黄庭

经》、《东方朔画赞》等对后世影响很大。

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开一代新风,树百世楷模,他那深邃自然的意蕴,不

激不厉的风规,勾魂摄魄的魅力,依然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书法家,一直到

现在,仍然受到广大书法爱好者的喜爱。

王羲之的今体之所以大受欢迎, 是因为“ 妍媚 ”的体态美观好看,

而且投合了“ 爱妍而薄质”的社会风尚, 前人已有论列。我认为, 王书

能够在东晋时代迅速普及的重要原因, 还在于王羲之的用笔简捷明快,

易于摹学。这一点, 历代的书论家居然不置一词, 大概是“神化” 王羲

之书法的风气遮蔽了人们的思考。

王羲之的书法介绍

《兰亭序》晋朝人叫《临河序》,后人又称为《修禊序》、《禊

帖》、《兰亭诗序》,计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据说,东晋永和

九年(公元三五三年)三月三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王羲之与谢安、

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山阴兰亭流觞饮酒,赋诗唱和。王羲之面对良辰美

景、高朋挚友,用蚕茧纸、鼠须笔,乘兴写下了这篇“遒媚劲健,绝

代更无”的序文,王羲之回家后又重写了数十遍,皆不如原稿,所以

他自己也特别爱重,交付子孙传藏,传至王羲之七世孙智永,无嗣,

交弟子辩才保存,唐太宗李世民酷爱王羲之书法,千方百计得到了

《兰亭序》,常常“置之座侧,朝夕观览”。贞观十年(公元六三六年),

让冯承素、虞世南、褚遂良等书家摹拓十本以赐近臣,死后把真迹带

进昭陵作为陪葬品。所以我们至今已经无法看到《兰亭序》的真迹,

只能看到下真迹一等的唐摹本。唐摹本中最逼真的是冯承素摹本,因

帖前后印有唐中宗李显年号“神龙”各半之印,故又称为“神龙本”。

郭天赐谓“神龙本”“笔法秀逸,墨彩艳发,奇丽超绝,动心骇目”。

《兰亭序》结体欹侧多姿,错落有致,千变万化,曲尽其态,帖

中二十个“之”字皆别具姿态,无一雷同。用笔以中锋立骨,侧笔取

妍,有时藏蕴含蓄,有时锋芒毕露。尤其是章法,从头至尾,笔意顾

盼,朝向偃仰,疏朗通透,形断意连,气韵生动,风神潇洒,所以明

末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说:“右军《兰亭序》章法古今第一,

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大或小,随手所出,皆入法则,所以为神品也。”

最难能可贵的是,从《兰亭序》那“不激不厉”的风格中,蕴藏着作

者圆熟的笔墨技巧、深厚的传统功力、广博的文化素养和高尚的艺术

情操。

王羲之的个人介绍

王羲之(303—361年),汉族,字逸少,号澹斋,身长七尺有余约

为(1.83米),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

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

他的儿子王献之书法也很好,人们称他们两为"二王",另一个儿子王凝之

官至左将军,因曾任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王会稽”。代表

作品有: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

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行楷《兰亭集序》等。精研

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冶于一炉,创造出“天质自然,丰神盖

代”的行书,被后人誉为“书圣”。其中,王羲之书写的《兰亭集序》

为书家所敬仰,被称作“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对真书、草、行主

体书法造诣都很深。今人刘铎对王羲之的书法曾称赞道:“好字唯之

(之,即王羲之)”。

本文标签: 书法楷书笔画隶书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