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管理员组

文章数量:1531416

2024年1月18日发(作者:)

中考高考地理热点台湾

01 自然环境

台湾省,简称“台”,位于中国大陆的东南海域,东临太平洋,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相望,包括本岛、临近属岛和澎湖列岛等80多个岛屿,总面积3.6万平方公里。

台湾岛是中国的第一大岛(大陆岛),地处欧亚板块和太平洋板块挤压(消亡)边界,山地约占总面积的2/3,广泛分布于岛屿中、东部地区。平原多分布在西部沿海。地势上总体呈现出东高西低的特征,海拔最高处位于玉山主峰。

台湾岛属于大陆岛

台湾岛河流密布,多发源于中部山地,呈放射状分流入海。

台湾省地图

北回归线横穿台湾岛,大致将岛屿划为南北两个气候区,南部属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中部和北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台湾岛气候分区

台湾山脉呈南北向排列,东部迎风坡,多地形雨;西侧为背风一侧,降水相对较少。

火烧寮位于台湾山脉东北侧,多年平均降水量达6557.8毫米,是中国降水量最多的地方(中国雨极)。

台湾岛年降水量分布

火烧寮多雨的原因:

✓ 位于夏季东南季风的迎风坡,湿润的海风,受山地抬升,在迎风一侧易形成地形雨;

✓ 该地夏秋季多台风,台风易带来强降水;

✓ 冬季,从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吹出的西北季风,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逐渐右偏,到达台湾北部时多为东北风(偏北风),经过海域补充了水汽,遇地形抬升,在迎风一侧易形成地形雨;

✓ 日本暖流流经,增温增湿。

台湾北部还有一个很值得去看的地方——野柳地质公园。

野柳是突出海面的岬角,长约1700米,由于海蚀风化及地壳运动等作用,造就了海蚀洞沟、蜂窝石、烛状石、豆腐石、蕈状岩、壶穴、溶蚀盘等绵延罗列的奇特景观。

【蕈状石】:形状像蘑菇的石头。

女王头蕈状石

台湾岛地处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震频发,地热资源丰富,温泉几乎遍布整个岛屿。

台湾地处火山地震带 | 改自网络

台湾岛温泉分布

02 产业发展

在湿热的气候和适宜的土壤条件下,台湾植物种类众多,森林广布。又因其地形高差较大,植被垂直分异现象明显。盛产以甘蔗为代表的热带水果,水稻、茶叶等作物产量大,拥有“水果之乡”、“海上粮仓”、“东方甜岛”、“茶叶之乡”、“植物王国”等美称。

台湾岛资源分布图

台湾岛处于寒暖流交汇处,海水扰动带来丰富的营养物质,为浮游生物和动物提供充足的饵料,吸引鱼群,形成了台湾海峡的浅滩渔场。

另外,洋流对海水的盐度也有较大影响。

夏季温度高,海水蒸发量较大,整体盐度较高。而且夏季台湾海峡一带均被暖流控制,海水的南北差异不明显。

冬季气温低,海水蒸发量较小,整体盐度偏低。值得注意的是,冬季台湾海峡北部因受到中国东部沿岸寒流的影响,盐度相对较低,而南部受到暖流影响,盐度相对较高,南北盐度差异较大。

浅滩渔场与洋流分布 | 改自网络

台湾岛西南沿海地区滩涂广布,地势平坦,河流注入淡水量少,背风坡干燥少雨,日照时间长,气温高,蒸发快,且海水含盐量高,易于晒盐,因而形成了中国著名盐场——布袋盐场,有“东南盐仓”的美誉。

布袋盐场地理要素 | 改自网络

除了高山地区,台湾的交通线路几乎遍及全省,铁路网呈环状,串联全岛。相比山区,平原上的交通和城镇建设成本更低,而且多分布在沿海,对外联系方便,所以成为人口聚集区,城市、产业多集中于此。

台湾岛工业与交通布局

台湾位于东亚和西太平洋地区的中心区域,是一个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体,台湾与大陆以及世界上其他地区建立了贸易伙伴关系。便捷的海运和航空运输,为商品进出口提供了保障。

因其岛内市场有限,对外贸易对台湾经济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两岸进出口贸易统计数据

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台湾将部分传统制造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东南亚国家,本地则重点发展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

由于大陆经济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升,台湾与大陆产业合作的重心也已由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以新能源、信息产业、生物育种为代表的新兴产业逐渐焕发生机,两岸产业合作对接的空间呈扩大趋势。

台湾某些技术密集型产业也会选择在较发达的国家或地区投资建厂,例如台湾著名的半导体产业“台积电”就在日本、美国都设有工厂。

台积电是世界半导体产业领域的佼佼者,其产品被广泛地运用在计算机、通讯与消费类电子产品等应用领域,是华为、苹果等著名品牌的芯片供应商。

台积电设厂信息

台积电在日本熊本地区的工厂是和索尼公司合作的,他们将芯片生产转移到日本,减少了芯片的运输费用,利于控制产品在日本市场的销售价格,从而提高其在日本市场的竞争力,达到扩大市场份额,提高利润的目的。

还可以借助日本先进技术,提高产品研发和创新水平。台积电这种分散产能的布局,也有利于实现其全球化的发展战略。

当然,在日本设厂,也利于促进日本半导体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对促进当地就业,提高经济收入都很有好处。

台积电

两岸同文同种,同宗同源,不管是从地理、历史、文化,还是民族血统上来说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盼望两岸早日统一,携手共赢未来。

押题冲刺

(2023·重庆·统考模拟预测)兰屿岛地处台湾省的东南部,岛上一派热带雨林风光,居住着2000多名达悟族同胞,他们仍然保留着传统和原始的生活习性,房屋建在挖掘的凹地里,种植的粮食作物是植株低矮、根系发达的甘薯。下图示意兰屿岛的位置及地形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兰屿岛降水最多的地方位于岛屿的中部,主要是因为( )

A.地形抬升

B.距海较近

C.暖流增湿

D.对流显著

2.影响兰屿岛村落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

B.河流

C.气温

D.降水

3.兰屿岛居民的房屋建在凹地,粮食作物植株低矮均是为了抵御( )

A.地面风力强劲

B.水早灾害频繁

C.土壤养分不足

D.低温冷害多发

【答案】1.A 2.B 3.A

【解析】1.根据材料信息“兰屿岛地处台湾省的东南部”可知,本地区地处东亚地区,受东南季风影响较为明显,降水较多,兰屿岛降水最多的地方位于岛屿的中部,结合图示信息可知,兰屿岛面积较小,中部为山地,受地形抬升水汽

凝结形成降水,A正确;距海较近、暖流增湿、对流显著也会影响本地降水,但不是降水集中在岛屿中部的主要原因,排除BCD。故选A。

2.根据图示信息可知,村落大多沿河流分布,取水方便,B正确;地形、气温和降水也是影响村落分布的重要因素,但不是主要因素,排除ACD。故选B。

3.根据材料信息“房屋建在挖掘的凹地里,种植的粮食作物是植株低矮、根系发达的甘薯”可知,本地区的生长习性与本地区自然环境特征息息相关,由于本地四周都是海洋,阻挡作用较小,季风强劲,因此房屋建在凹地和低矮的植株都是为了防止本地区强劲的季风,A正确;本地区水旱灾害频繁主要在于季风气候,降水集中,不应将房屋建在凹地,排除B;土壤养分与房屋建在位置影响不大,排除C;本地区位于低纬度地区,少低温冷害现象,排除D。故选A。

【点睛】自然环境由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和土壤等要素组成。这些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自然环境中任何一个要素的变化,都可能导致其他要素的变化,并最终导致自然环境的变化,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2023·浙江·二模)台湾兰屿岛上的传统民居为独特的木石结构房——地下屋,这种房屋房顶的坡面一半高出地面,一半在地面以下,房体建在挖空的凹陷处,四周用石头垒成围墙,室内配有火堂。下图示意兰屿岛位置及地下屋景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兰屿岛地下屋是当地人趋利避害的选择,这里的“害”主要是指( )

A.地震

B.台风

C.暴雨

D.风暴潮

5.地下屋室内火堂的主要作用是( )

A.缓解阴暗潮湿

B.提高冬季室温

C.加热食品

D.驱赶蚊虫

【答案】4.B 5.A

【解析】4.台湾兰屿岛距离台风发源地近,台风强度大,对地上物体破坏性极强,因此岛上居民创造性地这种地下屋,以减轻台风的危害,B正确;地下屋对减轻地震造成的危害没有帮助,A错误;暴雨和风暴潮会引发洪涝灾害,对地下屋的危害更大,CD错误。故选B。

5.根据生活常识,地下屋光照缺乏,阴暗潮湿,“火堂”可以加强蒸发,增加光亮,弥补阴暗潮湿的特点,A正确,兰屿位于热带地区,冬季温度较高,B错误;加热食品和驱赶蚊虫不是“火堂”的主要作用,CD错误。故选A。

【点睛】民居具有空间性,是人们在适应改造大自然的漫长过程中创造出来的,与当地的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下面总结一些传统民居与环境的关系。①黄土高原窑洞的特点:冬暖夏凉,节省建筑材料。反映的环境:冬季寒冷,夏季高温,降水较少,黄土直立。②北方民居的特点:屋顶较平,门窗少且小,墙较厚。反映的环境特点:冬季寒冷,降水较少。③新疆平顶屋的特点:屋顶平,墙厚窗小。反映的环境特点:气候干燥,多风沙,太阳辐射强。④蒙古包的特点:便于拆卸,架设和搬运。反映的环境特点:冬季寒冷,草地广阔,居民以游牧生活为主。⑤江南民居的特点:屋顶倾斜(降水较多,便于排水),门窗多且大,墙较薄,便于通风散热。反映的环境特点:湿热的环境。⑥云南傣族竹楼的特点:通风散热,防潮和防虫。反应的环境特点:湿热、爬行动物、虫类多。⑦

青藏高原碉楼的特点:平顶,门窗少,墙厚。反映的环境特点:高寒、光照强。⑧东南亚民居的特点:屋顶倾斜,门窗多且大,多木桩支撑,且密集排列(类似于我国的吊脚楼),具有通风散热、防潮的优点。反映的环境特点:湿热、河流密布、多沼泽。⑨因纽特人冰屋的特点:防寒保暖,节省建筑材料。反映的环境特点:终年寒冷的寒带环境。

(2023·黑龙江大庆·统考一模)1950年,台湾岛架设最早的电力调配工程——“东电西送”,将中央山脉东侧的水电通过高压线翻越古道输送到西部。1998年,台湾岛建成另一条翻越中央山脉的“西电东送”线路。21世纪又建成自高雄到台北的“南电北送”线路。下图示意台湾岛“东电西送”路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与西侧的河流相比,中央山脉东侧河流开发水电的优势在于( )

①水量充沛②流速更快③邻近市场④设施完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7.推测台湾岛“东电西送”架设的高压电线主要通过的地形为( )

①山脊②山谷③鞍部④山峰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8.从“东电西送”到多方向输电,主要是为了( )

A.增大发电产能

B.保障电网稳定

C.推动基建进程

D.调整能源结构

【答案】6.A 7.C 8.B

【解析】6.东侧地势起伏大,落差大,流速更快,东侧属于季风迎风坡降水多,水量充沛,①②正确;西侧城市多,经济发达,更邻近市场、设施更完善,③④错误。故选A。

7.高压电线经过三条河流发源地附近,主要通过的地形可能为山谷、鞍部,这里地势较低,降低施工难度,②③正确;山脊、山峰施工难度大,①④错误。故选C。

8.该地处于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变化大,水电不稳定,需要风能、火电、水电相互配合,主要是为了保障电网稳定,B正确;增大发电产能、推动基建进程、 调整能源结构不是主要目的,ACD错误。故选B。

【点睛】水能丰富原因:地势起伏大,落差大;水量大。

(2023·河北·模拟预测)台湾以闽南人居多,保存有许多古老的闽南文化,建筑文化是闽南文化中最有特色的一环,其中闽南传统的土木砖瓦结构三合院建筑(下图)最有代表性。现今,台湾的闽南传统三合院正面临消失或转型的问题。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与北京四合院相比,台湾三合院建造时考虑较少的因素是( )

A.采光

B.通风

C.避寒

D.防震

10.台湾传统三合院不易保存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

A.人口外流严重

B.自然灾害频繁

C.生态破坏加剧

D.全球气候变暖

11.台湾闽南传统三合院最合理的转型方向或保护措施是( )

A.保存所有的传统三合院

B.增建新式的闽南三合院

C.改造周边地区配套设施

D.发展民俗文化旅游产业

【答案】9.C 10.B 11.D

【解析】9.台湾处在亚欧板块和太平板块的消亡边界,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与北京相比,地壳运动活跃,因此防震是建造师要考虑的因素,D错误;采光、 通风是两地建筑都要考虑的因素,A、B错误;台湾纬度较北京低,大部分在热带、亚热带,冬季温和,不需要特别注意避寒,C正确。故正确答案选C。

10.台湾处在亚欧板块和太平板块的消亡边界,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台湾是中国受台风影响最多的地区之一,自然灾害频繁,对建筑破坏作用明显,导致其不易保存,B正确;人口外流严重不是自然原因,A错误;生态破坏加剧、 全球气候变暖不是传统三合院不易保存的原因,C、D错误;故正确答案选B。

11.保存所有的传统三合院不现实,且没有经济效益,A错误;增建新式的闽南三合院不符合传统三合院的保护,B错误;改造周边地区配套设施不能对传

统三合院起到保护作用,C错误;发展民俗文化旅游产业既能保护传统三合院。又能取得经济效益,符合转型方向,D正确,故正确答案选D。

【点睛】三合院,中国乡村的传统院落住宅。分封闭式和开口式两种。建筑材料或砖或木,因地制宜。中国民居一般坐北朝南。北面正中为堂屋,左右分别为客厅和粮仓;东厢房作厨房和餐厅, 西厢房为卧室。四周有围墙或仅筑墙将东西厢房连接起来并在围墙同堂屋相对处开门的为封闭式三合院,无围墙的为开口式三合院。中间的空地主要用作晒场,也有在周边种植花草果木。

(2023·江苏·一模)台湾省北部的和平岛海边发育有格子状的奇石怪岩,远远望去,岩石整齐排列,形似切割过的豆腐块,被称为“豆腐岩”(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豆腐岩”的主要形成过程为( )

A.风力沉积、流水侵蚀

B.流水沉积、风力侵蚀

C.风化作用、冰川侵蚀

D.岩体破裂、海水侵蚀

13.与“豆腐岩”形成过程最相似的是( )

A.水下沙坝

B.江心洲

C.海蚀柱

D.海滩

【答案】12.D 13.C

【分析】12.根据材料可知,豆腐岩分布在海边,应为海水侵蚀,岩体破裂,海水顺石缝冲刷形成,D正确;岩石整齐排列不可能是风力沉积或流水沉积作用形成,AB错;台湾没有冰川,不可能是冰川侵蚀,C错。故选D。

13.根据材料可知,豆腐岩分布在海边,为海水侵蚀作用形成,海蚀柱为海水侵蚀作用形成,C正确;水下沙坝和海滩为海水堆积作用形成,江心洲为流水堆积作用形成,ABD错。故选C。

【点睛】当岩石受压力推挤时,形成两组相互截交的裂缝,通称为共轭节理。节理形成后,高潮时海水激起的浪花越过海蚀平台的高度,落下的碎浪顺着石缝冲刷,即为豆腐岩。当豆腐岩顶部被海浪作用进一步侵蚀而成为圆缓状时,就变成馒头石。

14.(2023·全国·模拟预测)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常绿阔叶林是湿润亚热带气候条件下孕育的一种植被类型,是第三纪常绿性森林的直接后裔。第四纪初期地球表面曾经历三、四次冰川,当冰川作用达到鼎盛时,其南端曾达到欧洲中纬度地带,但在中国东南部和台湾岛未曾形成大陆冰川。随着冰期和间冰期的海进和海退,台湾岛曾几度和大陆连接与分离,据第四纪地质和考古研究,距今15000-10000年台湾海峡还是陆地。中国大陆东南部和台湾岛为常绿阔叶林分布中心,海峡两岸常绿阔叶林在复杂的地形与气候条件的影响下,既保持着一致性,义分化各自的特殊性。下图示意台湾岛山地区域常绿阔叶林采样点分布。

(1)说明目前台湾岛的气温对常绿阔叶林生长的有利影响。

(2)结合材料分析我国常绿阔叶林分布比同热量带的欧洲更广泛的原因。

(3)分析常绿阔叶林在海峡两岸保持一致性的原因及在台湾岛表现出特殊性的原因。

【答案】(1)位于热带和亚热带的过渡带内(北回归线横贯中南部),终年高温;四周环海,受海洋调节作用强;冬季受大陆冷气团影响小。

(2)第四纪初期地球表面曾经历多次冰川,当冰川作用达到鼎盛时,其南端曾达到欧洲中纬度地带, 消灭了那里大部分的原有植被,而在中国东南部和台湾岛未曾形成大陆冰川,山地冰川对低海拔地区植被的影响甚轻;该纬度地带大陆东西两侧的大气环流不同,我国广泛分布亚热带季风气候。

(3)随着冰期和间冰期的海进和海退,台湾岛曾几度和大陆连接与分离,海峡两岸进行着频繁的物种交流,导致两岸常绿阔叶林有着极大的相似性;台湾岛地处热带、亚热带气候区内,孤悬于海洋之中,境内高山的存在又为物种的保存和分化创造了有利条件;间冰期气候转暖时, 植物除北移外,也可移向高海拔山地,冰期来临时再向低海拔地区转移,故其表现出特殊性。

【分析】本题以台湾岛常绿阔叶林为材料,涉及农业区位条件、整体性以及自然带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图片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地理知识调用分析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以及地理实践力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常绿阔叶林属于亚热带植被,本题需要根据试题信息结合影响气温的因素进行作答。地球能量主要来自太阳,一般纬度越高,接收的太阳能量就越少,故纬度是影响某地气温高低的最主要因素。另外,海陆分布、大气环流、地形、地表状况、人类活动等也是影响某地气温高低的因素。台湾岛位于低纬度地区,位于热带向亚热带过渡地带,热量条件充足,气温较高;台湾岛四面环海,受海洋调节作用强,气温较高;台湾距离冬季风风源地较远,受冬季风影响较小等。

(2)目前分布的常绿阔叶林是地质时期演化而来的,因此需要结合区域气候变化分析。一方面,第四纪初期地球表面曾经历三、四次冰川,当冰川作用达到鼎盛时,冰川的规模较大,覆盖的面积较广,其南端曾达到欧洲中纬度地带,消灭了那里大部分的原有植被,而在中国东南部和台湾岛未曾形成大陆冰川,山地冰川对低海拔地区植被的影响甚轻,原生植被受冰川影响较小;另一方面,该纬度地带大陆东西两侧的大气环流不同,西侧主要分布受气压带风带影响的地中海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主,而我国同纬度主要分布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的亚热带季风气候。

(3)冰期海平面下降,而间冰期海平面上升,从而导致台湾岛曾几度和大陆连接与分离。海峡两岸植物通过动物、风、水体运动进行着频繁的物种交流,导致两岸常绿阔叶林具有极大相似性。特有物种往往由当地特殊的地理环境导致,台湾岛地处热带、亚热带气候区内,孤悬于海洋之中,境内高山的存在为物种的保存和分化创造了有利条件,导致该地有很多特有物种;间冰期气候转暖时,植物除北移外,又可移向气温较低的高海拔山地,冰期来临时再向低海拔地区转移,故而替代物种和特有物种非常丰富,表现出特殊性。

15.(2023·全国·模拟预测)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我国台湾岛东北海域常年存在几个冷水区,其中心温度比周围低2-4°C,深度可达100米,冷水区的位置和强弱随着季节变化而变化。下图示意台湾岛东北部海底地形与海洋表层平均水温分布。

(1)试从地形、海水运动角度分析冷水区形成的原因。

(2)推断冷水区最明显的季节,并说明理由。

(3)阐释台湾岛东北海域冷水区附近的渔业资源状况。

【答案】(1)台湾东北海域南部较深、北部较浅;由南向北流动的洋流(日本暖流)遇海底地形抬升,底部冷海水上泛形成冷水区。

(2)夏季 夏季海水获得的太阳辐射多表层海水温度高;夏季受东南风影响,加剧了底部冷海水上泛,与周围海域温差大,冷水区最明显。

(3)冷水区冷海水上泛,将深处的营养盐类带到表层;浮游生物众多,渔业资源丰富。

【分析】本题以“台湾岛东北部海底地形与海洋表层平均水温分布图”为材料,涉及等值线判读、洋流及其对地理环境影响等知识,重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详解】(1)由材料可知,冷水区位于台湾岛东北海域,沿岸受日本暖流影响;台湾岛东北海域等深线密集,数值从南向北递减、弯度较大。因此台湾东北海域南部较深、北部较浅,海底地形起伏大;日本暖流遇海底地形抬升,底部冷海上泛形成冷水区。

(2)夏季时,太阳高度角大,白昼时间长,表层海水升温迅速,水温高;海水温度垂直分布规律是1000米以上水温随深度增加而递减,1000米以下水温变化不大,经常保持低温状态。东北部海域夏季受东南风影响,加剧了底部冷海水上泛,使该地区水温降低,与周围海域水温差异显著。春秋季和冬季表层水温较低,和底部冷海水温差相对较小,冷水区不太明显。

(3)冷水区是由于底部冷海水上泛而形成,冷海水上泛,将深处的磷酸盐、硅酸盐带到表层,给浮游生物提供了丰富的养料,浮游生物又是鱼的饵料,渔业资源丰富。

16.(2023·全国·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地形效应是指某一岩层受一些因素的影响,在地质图上呈现出不同的露头形态。我国热带(一般指约24°N以南的地域,包括台湾岛和南海)区域板块构造的地貌效应比我国北方地区明显。我国热带受到板块运动东、西两条“锋线”(锋线指两个板块交界地带缝线)的夹击,青藏高原隆起速率增大,台湾岛存有我国热带唯一的末次冰期冰川遗迹。图示为台湾岛及其周边区域的板块构造示意图。

(1)指出东部“锋线”东西两侧的板块名称。

(2)说明我国热带区域地貌效应比我国北方明显的主要原因。

(3)判断台湾岛东翼褶皱山地的运动趋势并说明理由。

(4)推测台湾岛有我国热带唯一的末次冰期冰川遗迹的主要原因。

【答案】(1)菲律宾海板块(或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

(2)我国热带区域距西(印度洋板块)、东(太平洋板块)两条板块汇聚边界最近;位于板块交界处,地质活动频繁。

(3)运动趋势:抬升中。理由:亚欧板块与菲律宾海板块(或太平洋板块)正处于碰撞、挤压的相对消亡运动中;中央东翼褶皱山地是板块碰撞、挤压造成的;中央东翼褶皱山地左侧为4与5的山地、丘陵,说明其处于抬升过程中。

(4)台湾岛强烈隆起;末次冰期时气温下降,雪线下降,台湾岛得以留下次冰川遗迹。

【分析】本题以台湾岛及其周边区域的板块构造示意图以及相关材料为载体,考查板块构造学说、内力作用与地貌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述地理基本原理的相关能力,落实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等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结合全球板块分布的相关知识可知,东部“锋线”(锋线指两个板块交界地带缝线)的东侧为菲律宾海板块(或者回答太平洋板块亦可),其西侧为亚欧板块。

(2)注意材料信息:我国热带受到板块运动东、西两条“锋线”(锋线指两个板块交界地带缝线)的夹击,青藏高原隆起速率增大。相比于我国北方地区,我国热带区域距离东侧的太平洋板块与西侧的印度洋板块较近,处于两板块的汇聚地带,地质活动频繁,所以岩层在地质图上呈现出不同的露头形态更为明显,地貌效应比我国北方明显。

(3)读图,中央东翼褶皱山地是序号3,其西侧为序号4(中央山脉褶皱山地)和序号5(中央山脉西翼冲断丘陵),西侧为山地和丘陵,且台湾岛东翼褶皱山地地处菲律宾板块与亚欧板块的挤压边界附近,受两大板块的挤压作用,其运动趋势将不断抬升。

(4)结合前面分析可知,台湾岛受板块挤压山地强烈抬升,在末次冰期时期,气温显著下降,雪线下降,冰川范围扩大,形成冰川遗迹并得以保留。

本文标签: 台湾岛板块台湾海水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