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管理员组

文章数量:1530928

2024年6月15日发(作者:)

2023届高考作文备考热点素材——《人民日报》暖闻热评主

题分类(二)

主题二:守望相助

一、 暖闻热评

【人物】“汶川哥哥”张自立

【故事】张自立是四川森林消防总队阿坝支队汶川大队的一名消防员。9月

5日,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发生6.8级地震,他随队赶赴震区开展救援抢险。

他怀抱两个月大婴儿转移的画面被现场记者记录下来,让众多网友为之动容。因

臂章上有“汶川”二字,一些网友亲切地称呼他为“汶川哥哥”。

【点评】

2008年汶川地震时,张自立年仅6岁。地动山摇摧毁了他的家,解放军和

消防员为受灾群众搭起帐篷、送来物资,灰暗废墟里奔忙的那一抹“消防橙”,

为受灾群众送来了生活的希望,也在年幼的张自立心中种下了消防梦的种子:“长

大了我也要去救人。”今年5月,张自立通过层层筛选,成功加入森林消防队伍,

成为汶川大队的一员,开始扑救森林火灾,参与地震救援。14载光阴流转,从

汶川地震的亲历者,到泸定地震的救援者,张自立实现了“长大了我也要去救人”

的夙愿。

其实张自立背后还有一群“汶川哥哥”,四川森林消防总队阿坝支队汶川大

队参与泸定地震救援的一共74人,他们中很多都来自汶川,平均年龄在二十七

八岁,小时候都经历过汶川地震。“因为我经历过地震,我知道当地的人在等着

我们、盼着我们,我要尽快赶到他们面前。”抢险救灾,时间就是生命。没有桥,

就用皮划艇将救援人员送到山脚;没有路,就徒手爬山进村展开搜救,队员们分

秒必争,以最快的速度赶到受灾群众身边,不仅及时提供了专业救援,更为受灾

群众注入了战胜困难的信心。

天灾无情人有情,灾难面前的挺身而出、守望相助,传递出温暖人心的力量。

难以忘记,地震来临时,老师们的第一反应是奔向教室里正在午休的学生;难以

忘记,为坚守水电站拉闸泄洪而没有第一时间逃往安全地点的甘宇和罗永;难以

忘记,面对湍急的山洪和交通断道,用身体和绳索搭建起“生命桥梁”的特警队

员;难以忘记,震后甘孜群众自发排起百米长队献血,社会各界纷纷伸出援手捐

1

款捐物……灾难降临时,这些闪耀着人性光辉的瞬间,鼓舞和振奋着人们迎难而

上、勇毅前行的志气和勇气。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灾难面前各方救援力量闻令而动、紧急驰援,是践行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生动写照,千千万万普通人不畏艰险、慷慨前行,是爱与

力量的传递和凝聚。同舟共济、守望相助,这是根植于中华民族血脉的文化基因,

也是我们战胜风险挑战的精神支撑。前进道路上,传承责任与担当、凝聚信心和

斗志,勠力同心、团结奋斗,我们一定能闯过惊涛骇浪、战胜风险挑战,守护好

美丽的家园,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二、 黄金标题

1.爱在延续,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2.天灾无情人有情,众人齐心渡难关

3.同气连枝共风雨,守望相助爱回传

4.同舟共济,家安国宁

5.真情助人花满枝,只为芳菲留人间

6.挺身而出显担当,敬业奉献勇向前

7.汇聚爱的力量,播散爱的希望

8.栖于平凡之羽,展开梦想之翼

9.怀揣家国情怀,使命照亮前程

10.微光点亮希望,爱心筑成长城

三、高分金句

1.因为曾经淋过雨,如今也想给别人撑起伞。

2.用行动践行誓言,用生命守护生命。无论是14年前的“汶川绿”,还是

今天的“泸定橘”,灾难来临时,他们一如既往冲锋在前,“同死神作战、与

灾难抗争、救民于水火、助民于危难”。

3.将脆弱的生命守护于勇敢的臂弯,把爱与责任一代一代接力传递下去,

这样的姿势,最美。

4.同心同德、患难与共,在华夏大地上涌动着的,是同气连枝的人间大爱;

一次逆行,一腔热忱,将举国上下拧成一股绳的,是患难与共的家国情怀。

5.能否患难与共、同舟共济才是长久友谊的“试金石”,能否在大风大浪中

坚定做真情的守望者才是铁杆朋友。

2

6.一根筷子易折断,一捆筷子抱成团。越是在最吃劲的时候,越要保持慎

终如始、久久为功的态度,不懈怠、不麻痹、不松劲,坚定信心、同舟共济、

团结一心,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拼劲筑牢

守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坚实防线。

7.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离不开每一个普通人的点滴付出,主动担当、

各尽所长也好,守望相助、协同奉献也好,自觉自律、积极配合也好,每个

人都是城市的守护者,每个人也都是城市引以为傲的一道光。

8.上下同欲者胜,同舟共济者赢。

9.我们生活的世界历史和现实交织、希望和挑战并存,人类命运休戚与共,

唯有守望相助、合作共赢才能让人类共享发展成果。

10.微光点点,聚而成炬;累土不辍,丘山崇成。

11.“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历经几千年的时间

沉淀,团结一心、守望相助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基础,也是中国人最朴

素、强大的情感。

四、典型事例

1.宋开贵——耄耋老人,坚守在震中的“勤务兵”

宋开贵,今年80岁了,是一名有着几十年党龄的老党员,获得过全国金融

劳动模范称号。这位已入耄耋之年的老党员,虽听力有所衰退,但谈吐很清

晰,思路很敏捷。他说,抗震救灾中的体力活儿,自己已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可作为一名老党员,一位常年从事支行安保工作的工行人,每天都必须坚守

岗位,心甘情愿做一名震中“勤务兵”。

宋老口中的“岗位”,就是他家楼下的那条步行街。在他眼中,这里是石棉

县的金融中心,他的家-----工行石棉支行就在这里。地震发生后,宋老没有

待在家里避险,而是如往常般戴着“雅安市石棉县党员志愿者服务队”的胸

章一大早就上岗了。他要么在工行门口的抗震救灾便民服务点为客户发放口

罩、纸巾、饮用水,做义务咨询,协助他们办理业务,要么在步行街上四处

巡逻,为震中的来往群众执勤、当向导。

2.重庆森林火灾——守望相助,向险而行

扑灭山火,离不开全国的托举之力。此次山火之初,重庆本地的航空救援队、

消防、武警等数千人的救援力量迅即展开救援。但随着山火散点多发,形势

3

严峻紧迫,更多支援力量陆续从四面八方汇聚。云南、四川、甘肃等兄弟省

份的1000余名森林消防员昼夜兼程,应急管理部调派6架大型直升机千里

驰援……在浓烟滚滚的灭火一线,各方力量共同筑起守护家园的钢铁长城。

扑灭山火,尤其离不开人民群众同心奋力。在重庆,大量党员干部、普通市

民自发报名成为志愿者,组成最坚实的“防火墙”。山腰是崎岖险路,前线

急缺救援物资和食物补给,市民自发组成的“摩托车队”奋不顾身接下重任。

在连摩托车都到达不了的地方,志愿者就组成“人链”,肩扛手提运送物资。

那些义无反顾的逆行身影中,有插着五星红旗送物资的“摩托崽儿”,有一

齐上阵开辟隔离带的“父子兵”,有拿着喇叭协调物资转运的“00后”女孩……

近10天里,直接或间接参与扑火工作的志愿者多达2万余人。与此同时,

互联网上募集救援物资、为重庆加油打气的信息持续刷屏,凝聚起强大的网

络向心力。

3.“救命文档”诠释守望相助的温情

山西出现大范围罕见强降雨,亟需抽水泵、皮划艇、棉被棉衣等物资救援。

与此同时,一份名为“山西洪灾救命文档”的在线表格在网络上流传。暴雨

过后,山西多地一片汪洋,而这份“救命文档”则如同暴风雨后的一道彩虹,

搭建起被困者与救援者之间沟通的桥梁,为众多身处困境者带来了充满希望

的曙光,为抵御这场灾难注入了温暖人心的力量。

“救命文档”不是一份简单的在线表格,它借助互联网的力量,从人工收集

整理到自动抓取,从一人发起到众人接力加入,分地区详细记载着在暴雨洪

灾中的求助信息、道路情况、物资需求、重点灾区、安置点等众多内容。一

边是持续增加的求助信息,一边是不断消除的“已成功救援”,密密麻麻的

文字,打通了救援力量和受灾群体之间的信息壁垒,忠实记录下来的不仅是

山西灾情救援的艰难历程,也是每个参与者在灾情面前献出的那份善良与温

情。正是这一份份善良与温情,将微弱星光聚在一起,构筑起帮助山西人民

渡过难关的璀璨星河。

五、精选时评

同舟共济守望相助

同舟共济,出自《孙子·九地》,本意是指坐一条船,共同渡河。比喻

团结互助,同心协力,就能战胜一切困难。南朝范晔在《后汉书·朱穆传》

4

中也提到,“共舆而驰,同舟而济,舆倾舟覆,患实共之。”意思是说共坐在

一个车上奔驰,同乘一条船渡河,一旦车倒船翻,车上船上的人将要共历患

难。古人以此说明一个道理,共舆同舟的人,若是遇见大灾大难,即便是舆

倾舟覆,只要大家团结起来,同心协力、相互帮助,便能共同渡过难关。

《孟子·滕文公上》有言,“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

扶持,则百姓亲睦。”共处一井田的乡里乡亲们,平日出入相随,有困难就

相互帮助,互相友爱和睦,共同守卫瞭望,防御外来盗贼,即便是有了疾病,

也是互相照顾,这样百姓之间的关系就会亲近和睦。从古至今,中华民族都

非常重视邻里之间的关系,“千金买户,八百买邻”“远亲不如近邻”“邻里

好,赛金宝”,只要邻里和谐、团结友爱、守望相助,何愁不能防御盗贼、

战胜意外灾害?

同舟共济、守望相助凝聚着团结的精神力量。古贤对于团结生力量的记

述数不胜数,《淮南子·主术训》记载“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

所为,则无不成也”;《周易》记述“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吕氏春秋》记

载“万人操弓,共射一招,招无不中”;《三国志》记述“能用众力,则无敌

于天下矣;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矣”。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璀璨文明发

展史中,邻里互帮互助、团结力量大的朴实观念早已深深刻入中华儿女的骨

髓。面对艰难险阻,人们常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众人拾柴火焰高”

“人心齐,泰山移”,强调的就是团结一心、众志成城,方能战胜一切艰难

险阻。

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精髓在于团结一心、众志成城,这是中国人民在

历史长河中不断实践与凝聚智慧的结晶。回顾历史,无论中华儿女遇见何种

艰难险阻,每次我们都能攻坚克难、化险为夷,这与我们坚守同舟共济、守

望相助的历史文化传承密不可分。《北史·吐谷浑传》记载了“一箭易断,

十箭难折”的故事,吐谷浑国王阿豺临死前告诫他的儿子与弟弟们,单者易

折,众则难摧,勠力一心,然后社稷可固的道理。孙武在《孙子兵法》记述

了“上下同欲者胜。”全国上下所有子民有着同样的意愿,大家同心协力就

一定能取得胜利,所阐述的取胜之道浅显明了。荀子在《荀子·议兵》中写

道,“民齐者强。”强调的是人心要齐,唯有如此,才能国家强盛,才能打赢

战争。

5

“事成于和睦,力生于团结。”历经百年,中国共产党这艘小小红船早

已成为巍巍巨轮。百年历程,我们经历过特大洪灾、非典疫情、汶川特大地

震、新冠肺炎疫情等重大考验,实现了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

贫……中国共产党这艘巨轮为什么能承载着中国梦,越过急流险滩,穿过惊

涛骇浪,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战胜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正是因

为我们党始终秉承“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精神和理念,始终同人民群众

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同心同德、顽强拼搏,不

断从灵魂深处激发恒久的内生动力,推动着巍巍巨轮破浪前行,驶向中华民

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彼岸。

同舟共济守望相助

总有一些不平凡的事件,标注着一个国家的记忆、熔铸于一个民族的精神。

今年初,一场没有硝烟的特殊战斗,激发出中华民族携手战胜疫情的顽强斗

志。亿万人民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筑起一道抗击疫情的钢铁长城,铸就一

座令人瞩目的精神丰碑。

一位名叫张敏的安徽护士,忍住眼泪放下怀中年幼的女儿,转身奔赴武

汉,临走时她说“妈妈要去打怪兽了,很快就回来”。

一位名叫骆名良的火神山医院装修工人,刚领到施工单位发放的7200

元工钱加300元补助,就马上买了100多箱牛奶,送给附近同济医院医务工

作者和执勤人员。

一位名叫汪勇的武汉快递小哥,在疫情期间自发接送上下班的医务人员,

并送上热腾腾的盒饭。

一位不知名的男子驾车经过南京,从车上搬下来一大箱口罩送给执勤民

警。

……

丹心寸意,皆为有情;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疫情发生后,广大党员干

部冲锋在前、英勇奋战,医务人员白衣执甲、逆行出征,人民解放军指战员

闻令即动、勇挑重担,广大社区工作者、公安干警、基层干部、下沉干部、

志愿者不惧风雨、坚守一线,广大群众众志成城、踊跃参与,展现了令人震

撼的行动能力和精神力量。争分夺秒的救治,感天动地的驰援,爱心涌动的

奉献,一场疫情激发出的,是中国人民万众一心、和衷共济的伟大精神;一

6

场斗争展现出的,是我们民族在艰难困苦面前不屈不挠、团结奋斗的光荣传

统。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精神力量,来自

亿万人民聚沙成塔、握指成拳的爱国之志,彰显了中华民族风雨同舟、患难

与共的家国情怀。抗击疫情期间,截至3月26日,全国有7901万多名党员

自愿捐款82.6亿元。正是无数人的暖心壮举,托举起无坚不摧的抗疫合力。

“不计报酬、不畏生死、随叫随到!”“万众一心,遏制疫情,我们可以!”

人们不会忘记医务人员奋勇冲锋的“请战书”,不会忘记夜以继日建设火神

山、雷神山医院的工人,不会忘记“只要有疫情,一直在”的志愿者,不会

忘记默默奉献的平民英雄……同呼吸、共命运,手牵手、心连心,面对疫情,

人们唱响了一曲“团结就是力量”的大合唱,激荡出“武汉必胜,湖北必胜,

中国必胜”的铿锵旋律,展现了亿万人民团结如一人的中国力量、中国精神。

抗击疫情的斗争,让我们再次看到: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团结精神的人

民。同舟共济、团结一心,是中华民族一以贯之的文化基因。也正是因为有

这种众人拾柴、涓滴汇海的中国精神、中国力量,才让我们更加坚信,疫情

防控阻击战一定能打赢!疫情逐渐散去,前进的脚步永不停歇。面对这场疫

情,我们誓言“不获全胜决不轻言成功”;面对困难与挑战,我们承诺“确

保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向未来,可能

还会有这样那样的风险挑战,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

有亿万人民携手同心,磨砺凝心聚力的意志,发扬同舟共济的精神,困难只

会让我们更加团结,战胜困难只会让我们不断进步。

“伏久者,飞必高”“愿春早来,花枝春满”“山河无恙,人间皆安”……

这是从全国各地寄往武汉的明信片上的真挚祝福,“隔空”传递着共克时艰

的暖心力量。从战胜一个个困难挑战到取得一项项瞩目成就,具有伟大团结

精神的中国人民,始终同心同德、同向同行。从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

阻击战中汲取力量、凝聚信心,我们这个民族不仅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

倒、奋勇向前,而且一定会以“人心齐,泰山移”的精神伟力,在进行伟大

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中书写更壮丽的篇章。

六、同题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7

下面几句话是新冠疫情出现以后,中国与世界各国相互援助物资上印刷的诗

文。

(1)山川异域,风月同天。(日本援助中国物资上文字,诗句源自日本长屋

王赠送大唐的千件袈裟)

(2)岂曰无衣,与子同裳。(日本援助中国物资上文字,诗句源自《诗经》)

(3)青山一道,同担风雨。(中国援助日本物资上文字,化用唐代诗人王昌

龄的诗句)

(4)道不远人,人无异国。(中国援助韩国物资上文字,作者为新罗旅唐学

者崔致远)

(5)亚当子孙皆兄弟,兄弟犹如手足亲。(中国援助伊朗物资上文字,作者

为古代波斯著名诗人萨迪)

(6)消失吧,黑夜!黎明时我们将获胜!(中国援助意大利物资上文字,作

者为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

读了上面的诗文,你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请根据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要

求:自选角度,自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

得透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暖心诗文,守望相助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新冠肺炎疫情在中国肆虐之初,来自世界各地的

抗疫物资先后运抵中国。而在中国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的同时,中国也捐赠物

资给其他各国。在这些物资抵达的同时,也带着暖心的诗文,洋溢着者守望

相助的深情厚谊。

中国《诗经》中《秦风·无衣》中的一句“岂曰无衣,与子同裳”,在

抗疫危难时刻,出自日本对中国的援助物资上,让中国人很暖心,也显出日

本人很有文化。在重大疫情面前,在重大灾害面前,不就是需要这样的暖心

之语吗?

在一个新的时代里面,我们再也见不到《诗经·秦风》中那种“王于兴

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的热烈场面,但是“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精

神依旧传承至今。“樱花树之下,没有陌路人”,在中国向日本捐赠的口罩物

资上,写着这句日本俳句诗人小林一茶的诗。虽然没有去过日本,没有到过

樱花树下,但是我似乎看到了树下的两个异国人互帮互助的场面。“山和山

8

不相遇,人和人要相逢”。相逢,也许不是因为远行,而是因为一次共同的

遭遇让我们走在了一起。那么既然相遇,又为何不共担风雨呢?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两地相近,同经风雨,我想王

昌龄这句诗虽然是写对友人柴侍御的思念,但如今,似乎也可以把它理解成

“同处一片云雨之下,共睹明月,又何必把彼此当作异乡之人呢?”即使异

地他乡,也无法隔断“千里同好,坚于金石”的意念。也只有这样的意念,

才能获得共同的胜利。记得看到一则暖心新闻,说2月8日的晚上,48名来

自宁波鄞州的医疗工作者接到通知,来不及多想,便在简单收拾行李后,连

夜集结完毕驰援武汉。我想,这不仅是团队的团结,更体现着一种国家力量

的团结。而这种团结,又凝结着一种英雄的无畏。

“云海荡朝日,春色任天涯。”“肝胆每相照,冰壶映寒月。”“岁寒松柏,

长毋相忘”“亚当子孙皆兄弟,兄弟犹如手足亲”这些不同地域穿越时空的

文字,用在中国援助外国物资上,一样表达着我们人与人,家与家,国与国

之间的共同情谊。或许我们有着不同的语言和文字,但是在面对困难的时候,

“并肩”才是最好的选择。

“雾尽风暖,樱花将灿”。无论我们将来走在何处,只要凭借的是爱与

正义的信念,那么我想,在无数个未知的将来里面,就像意大利歌剧《图兰

朵》的歌词所写,黑暗必将过去,“黎明时我们终将获胜!”

9

本文标签: 中国物资力量救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