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管理员组

文章数量:1532264

2024年6月15日发(作者:)

36

绿色论坛

G

REEN TIANFU

绿色天府

四川省沙化土地

治理现状及防治对策

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唐代旭

沙化土地是指在各种气候条件下,由于各种因素形成

的、表面呈现以沙(砾)状物质为主要标志的退化土地。土

地沙化导致可利用土地资源减少、土地生产力衰退、自然灾

害加剧等,严重影响到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四川

生态地位突出,位于青藏高原到长江中下游的过渡地带,是

长江、黄河发源地和重要水源涵养地,历来为国家生态修复

重点地区。做好沙化土地防治工作,对做优“四区八带”、

做活生态资源,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具有重要战略意

义。

全省沙化土地分布于18个市(州)85个县(市、区),总面积

86.3万公顷,较“十一五”末减少5.5%;全省有明显沙化趋

势的土地10.5万公顷,占总面积的12.2%。全省沙化土地呈

现“三集中”特点。

区域分布集中。按行政区域分,全省沙化土地集中分布

在川西北阿坝和甘孜的31个县,面积79.7万公顷,占全省沙

化土地总面积的92.4%。可以说,川西北沙化土地治理就是

四川省防沙治沙工作的主战场,川西北区位特征是决定四川

防沙治沙工作成败的关键。     

沙化类型集中。全省沙化土地类型有流动沙地、半固

沙化土地基本情况

四川土地沙化成因主要是人为因素、自然因素和生物因

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三个具体区域成因各有所侧重。一是

川西北地区。人为因素是主导因素,表现在过度放牧、滥采

滥挖、过度捡拾牛羊粪等方面。二是干热干旱河谷地区。自

然因素起主导作用,表现在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三是盆地

河滩地区。主要是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表

现在河岸两边过度垦殖、不合理的耕作加之河道水势的年

度消涨等因素共同作用。

据2015年四川省第五次荒漠化和沙化监测报告显示,

定沙地、固定沙地、露沙地、沙化耕地和非生物治沙工程地

等6种类型,其中以固定沙地和露沙地为主,面积79.2万公

顷、占91.8%。这两种类型的沙化地风沙活动不明显,地表

基本稳定,具有植物生长或植被恢复的基本条件,治理从

立地条件上可行。

沙化程度集中。按沙化程度分,全省轻度(植被盖度

>40%)、中度(25%<植被盖度≤40%)、重度(10%<植被盖

度≤25%)、极重度(植被盖度≤10%)沙化土地都有分布,

其中轻度面积67.6万公顷、占78.3%,中度13.4万公顷、占

15.6%,轻、中度面积共计81万公顷,占93.9%。这两类沙

化程度的土地,主要通过生物措施(如造林种草、封禁保

若尔盖县麦溪乡泽休村沙化治理后效果图

GREEN TIANF

绿色天府

U

绿色论坛

37

若尔盖县高山柳沙障成效

护)、农艺措施(如禁牧、休轮牧),并辅以工程措施治理,

治理成本不高。

先后编制完成《四川省川西北防沙治沙工程规划》《川西藏

区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四川省防沙治沙规划》等多项规

划。各项目设计坚持遵循自然规律,注重发挥生态系统的自

主要治理成效及做法

四川省历来重视防沙治沙工作,将其作为长江黄河上游

生态屏障建设的重要任务进行研究部署,坚持以治沙项目为

依托,通过积极争取中、省投资,先后在甘孜、阿坝两州22

个县实施国家防沙治沙综合示范、省级财政防沙治沙、川

西藏区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沙化土地治理等多种类型治沙

工程项目,总投资13.91亿元。通过生物、工程、农艺等治

沙措施,累计治理沙化土地180万亩,并对1万亩沙化土地

进行封育保护。项目实施后,治理区植被盖度平均提高10个

百分点以上,沙化土地退化得到初步遏制,生态得到逐步改

善。在大力推进治沙项目建设的同时,四川省重点围绕制度

建设、规划编制、动态监测、宣传培训等方面持续用力,确

保沙化土地治理取得实效。

坚持政府主导,强化制度建设。治沙以政府为主导,一

边加大投入力度,一边建立健全制度。在积极争取国家增大

投入的同时,省级财政设立防沙治沙专项资金。省人大制定

《四川省〈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实施办法》,依法推

进沙区植被保护和沙化治理等工作。省政府出台《完善生态

脆弱地区生态修复机制专项改革方案》,首次划定沙区植被

红线。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防沙治沙工作的

通知》,原林业厅、发改委、财政厅等部门印发《关于加强

川西藏区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营造林类项目建设管理的指

导意见》《川西藏区生态保护与建设林业项目管理办法(试

行)》等,加强治沙管理。

坚持遵循规律,强化规划引领。坚持规划统筹引领,

然修复功能,因地制宜实行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有机结合,

开展沙化土地综合治理。项目实施坚持遵循经济社会发展

规律,注重将“治沙”与“治贫”紧密结合,甘孜、阿坝均

吸收当地群众参与治沙项目建设和后期管护,增加当地农牧

民收入。据不完全统计,工程实施以来,沙区群众从沙化治

理项目中获得劳务收入约3亿元。

坚持成果巩固,强化动态监测。坚持自然力与人工促进

并举,封育与治理并重,制定《川西北地区沙化土地治理技

术规程》,要求所有治沙项目必须设计连续5年以上治理成

果管护期。对比不同年度治沙项目成效,发现沙化土地治理

和巩固时间越长,成效越明显。按照国家统一部署,每五年

组织开展一次全省沙化监测,调查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对沙

化土地的影响,分析评价防沙治沙状况及治理成效,并提

出对策建议,更新沙化监测地理信息数据库,完善沙化信

息管理系统。为掌握全省沙化防治成效,总结沙化防治经

验,2018年在若尔盖、红原、阿坝、壤塘等4个县启动沙化

治理成效监测。

坚持科学治理,强化宣传推广。注重科学治沙,先后

组织开展两次科考,形成《川西北地区土地沙化科学考察

报告》,并开展长期持续科技攻关,创新土壤改良、沙障营

建、灌木栽植等10余项治沙新技术,探索出柳沙障、沙袋

沙障、植灌、防风林带等多种成功治理模式,填补了川西北

防沙治沙理论空白。连续开展“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

等系列主题活动,在《人民日报》《四川日报》《绿色天府》、

新华网等报刊和媒体上宣传治沙工作。组织省林规院、省林

科院专家在若尔盖、康定、红原等地开展治沙专题技术培训

38

绿色论坛

G

REEN TIANFU

绿色天府

6期,培训技术人员1000余人次、治沙农牧民1万余人次,

发放《川西北治沙技术手册》《川西北沙障营建技术》《川西

北沙区常见植物图谱》等技术资料2万余份。

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虽然四川省防沙治沙工作取得显著成绩,但还是初步

的、局部的,沙化区域生态功能不强、稳定性差、治理成效

不一、成果巩固难等一系列问题依然存在。沙化问题依然

是川西藏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制约因素,沙化土地治理依

然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形势仍然严峻,任

务依然艰巨。

治沙任务繁重。全省有沙化土地分布的乡(镇)土地面

积约1740万公顷,占全省幅员面积的35.7%。同时,全省局

部地区沙化土地仍在扩展,有10.5万公顷的土地具有明显沙

化趋势,亟待加强防护。目前,全省沙化土地治理率仅为

28.6%,防沙治沙投资总额远远低于实际需求,2019年度省

级防沙治沙专项资金仅6000万元,按现阶段的投资水平,需

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时间才能完成全面治理。尤其是随着治

理工作的不断推进,需要治理的沙化土地自然条件更差,沙

化程度更重,治理成本更高,治理难度更大。

治理成效不一。一方面,受治理方式影响。大部分治沙

县地处偏远、海拔高、气候恶劣,植被生长缓慢,由于项目

投资单价过低,鼠害防治力度不够,选购树种规格较低,种

草的品种相对单一,部分地块成效不佳。另一方面,受投资

标准不均衡影响。川藏规项目和省级防沙治沙项目投资标准

均为每亩1000元,由于各县选取的地块存在轻度与中度、半

固定沙地与露沙地、高山高原与河谷地带、有无鼠虫害等差

异,治理成本差距较大,九寨、松潘治理区域治理成本小于

1000元,而理塘县部分流动沙地治理成本每亩高达5000元

以上,造成治理资金不足,严重影响治理成效。

治理成果巩固难度大。治沙工作是一项长期事业,短短

的3-5年建设,无法从根本上改善沙区的生态环境状况。四

川省沙化地区多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自然条件差,生态脆

弱,破坏容易恢复难。已初步治理的区域,治理形成的植被

若尔盖县辖曼乡文戈村沙化治理后效果图

红原县瓦切镇德香村沙化治理效果图

刚进入恢复阶段,植物群落的稳定性还比较差,植物群落恢

复到稳定状态还需较长时间,巩固成果压力大。全省仍有

67.6万公顷轻度沙化土地,如果保护利用不当,很有可能退

化为中、重度沙化土地。

管理力量薄弱。各级管理人员变动频繁,工作连续性

不强,衔接渠道不通畅,影响治沙建设管理工作做深做细。

县级林草专业技术人员严重不足,不能有力有效开展治沙工

程技术指导和监管工作。大部分沙化治理县缺乏专门种苗管

理机构和苗圃,乡土树灌种苗培育力度不够,治沙生物材料

严重不足,冷云杉、杨树等种苗主要依靠临近省份购买。

保护与发展矛盾突出。四川省沙化土地集中的川西北地

区属于少数民族聚集区,也是全省经济相对欠发达地区,脱

贫任务重。甘孜、阿坝农牧民可支配收入位列全省后几位,

增收致富压力大,门路少,对土地资源依赖大。由于一些地

方在引导当地群众转变生产生活方式动力不足、政策措施不

到位,再加之沙化治理区治理权和使用权分离、管护缺乏长

效机制、当地林草部门执法不严等原因,部分治理区域因管

护不到位,网围栏被盗、破坏现象时有发生,农牧民继续在

治理区内放牧,在牲畜践踏破坏下,正在逐步恢复、十分脆

弱的植被再次被啃食破坏,“边治理、边破坏”的现象依然

存在。

沙化土地防治的对策

沙化土地治理是做优“四区八带”的重点和难点,是做

活生态资源的突出短板,是全面推动四川林业草原高质量发

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为进一步推动防沙治沙工作,切实解决

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我们必须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

银山”理念,按照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的要求,坚持保

护优先、科学治理、适度利用的方针,全面加快沙化治理步

伐,打造多元共生的沙区生态系统,高质量筑牢长江黄河上

游生态屏障。

开展监测评价,科学制定规划。扎实开展沙化监测和治

沙成效评价,全面总结2011年以来全省防沙治沙工作,科学

编制《四川省防沙治沙规划(2021-2030)》。一是开展第六次

沙化监测。按照全国第六次荒漠化和沙化监测工作的安排

部署,抓好全省监测实施方案落实,组织开展沙化监测,

及时形成监测报告,为制订规划提供基础数据。二是开展

成效评价。启动治沙项目绩效评价试点工作,摸清项目资金

流向,客观评价治沙成效,进一步把握治沙规律。推动沙化

土地治理成效年度监测范围全覆盖,优化治沙成效指标,

及时纳入四川林业资源及效益监测年度指标体系。三是科

学规划编制。积极对接《全国防沙治沙规划(2021-2030)》

编制进展,启动全省规划编制工作。全面收集总结各地防

沙治沙工作经验,组织精干力量,提前谋划今后一个时期全

省防沙治沙工作思路、治理目标、建设布局和主要建设内容

等。

坚持分类施策,推广经验模式。始终坚持因地制宜,分

类施策,总结、推广和研发一批治沙经验、技术和模式。一

是总结推广成熟治理模式技术。组织专业技术力量,深入

治理区全面总结治沙经验、技术和模式。实地开展技术指导

和培训,因地制宜推广若尔盖柳条方格治沙、红原生态经济

治沙、理塘挡土墙控沙、色达控鼠治沙、石渠机械播草治沙

等成熟治沙模式。二是坚持分区施策。在封禁保护区,加

快推进封育保护修复试点项目建设,完善和落实封禁保护支

持政策。在综合治理区,协调相关部门整合资金和力量,因

地制宜实施封沙育林(草)、营林造林、人工种草、水土流

失综合治理等。在土地沙化预防区,依托防沙治沙等生态

工程建设,引导发展灌草饲料、中药材、名贵珍稀菌类等沙

区特色种植业,探索建设国家沙漠公园、沙漠科技馆、沙漠

绿色天府

GREEN TIANF

U

绿色论坛

39

体验营等新业态。三是加强技术模式研究。开展川西北沙

化土地立地类型划分、土壤改良、封禁管护等方面技术规程

的研发和制订。积极推动防沙治沙研究从沙化土地林草植

被恢复向综合生态修复转变,着力土壤改良、流沙固定、灌

草复合稳定群落构建等系统性技术模式攻关,加快形成一

批具有较强推广性、复制性的先进技术和治理模式。突出

抗逆性、适生性,同时兼顾生态经济性,积极筛选培育一批

具有经济价值的治沙植物。

完善体制机制,提升管理水平。统筹自然恢复与人工治

理,坚持预防与治理相结合,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

全面提升治沙建设管理水平。一是健全保护机制。配合开

展生态保护红线评估工作,科学评估沙区植被保护红线划

定情况,调整完善划定成果。严格执行《防沙治沙法》及四

川省实施办法,加强防沙治沙执法能力建设。对于造成严

重沙化的典型案例,予以重点查处和曝光。二是健全投入

机制。积极争取各级财政特别是中央财政投入,争取将川西

北沙化治理成果巩固提升、封禁保护区建设、防沙治沙综合

示范区建设、长江上游干旱河谷生态治理等纳入国家重点治

沙工程建设范围。针对治理后的沙化土地,待其林草植被

盖度达到一定标准后,纳入草地或林地管理范围,争取生态

补偿专项投入。三是健全管理机制。建立健全治沙项目公

示制。结合《川西藏区沙化土地治理项目验收技术细则(试

行)》,完善治沙项目验收管理办法。组织研究治沙成果巩固

长效机制,逐步推动建立沙化土地治理“一张图”。四是完

善全民参与机制。依托生态旅游线路,探索建立公益性治沙

体验点。加大政策引导力度,发展培育特色沙产业,鼓励营

利性治沙活动,逐步减轻当地群众对草地资源的过度依赖。

围绕第六次沙化监测和下一个十年规划编制,加大典型事迹

等治沙工作的宣传力度。

夯实支撑保障,提高治理实效。围绕治沙中的种苗、技

术和人力等薄弱环节,进一步提升支撑保障水平,确保治理

实效。一是强化种苗保障。指导沙化治理县以现有苗木培

育基地为依托,加强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增加育种专业技

术人员,扩大种苗生产规模。培育治沙乡土植物种苗种子,

引进适宜沙区不同类型区生长的抗逆性植物良种,丰富治沙

植物种类。加大对治沙生物材料良种基地补贴。二是强化平

台支撑。充分整合全省现有科技资源,推动建立川西北防

沙治沙科技创新平台。依托省林科院、省草科院、省林规院

专业技术力量,做强做大防治荒漠化研发团队。结合全省高

原高寒沙化土地特点,组建治沙专家库,为防沙治沙提供

智力支持。三是强化培训交流。每年组织开展全省沙化治理

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专项培训。组织地方业务骨干到宁夏、

甘肃、内蒙古等治沙先进点,学习工作经验和治沙精神。加

强与国内外治沙大中型企业等单位联系,扩大治沙交流与合

作。

责任编辑:屈红芳

本文标签: 治沙沙化治理土地防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