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管理员组

文章数量:1532210

2024年7月29日发(作者:)

Vo1.37,No.4 

火力与指挥控制 

第37卷第4期 

Apr,2012 

Fire Control&Command Control 

2012年4月 

文章编号:1002一O64O(2O12)O4—0001-05 

网络全域:Cyberspace的概念辨析与思考 

孙智信,赵火召,李自力,水超 

(国防科技大学信息系统与管理学院,长沙410O73) 

摘要:通过词源分析和背景介绍,从军事、物理学和社会学等角度给出对Cyberspace的内涵与特征的理解,在定义了 

Cyberspace概念的基础上,给出“网络全域”的译名及其考量因素。 

关键词:赛博战,赛博空间,网络全域,概念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Conception Analysis and Thought on the Term Cyberspace 

SUN Zhi—xin,ZHA0 Zhao,LI Zi—li,SHUI Chao 

(College of Information System and Management,National University of Defense Technology,Changsha 41 0073,China) 

Abstract:Through derivation analysis and background introduction,this paper proposes the authors’ 

own understanding on the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 of the term Cyberspace from the angles of 

military,physics and sociology.At last,the Chinese—translated term of Cyberspace Wang Luo Quan Yu 

and its consideration factors are advanced. 

Key words:cyberwar,Wang Luo Quan Yu,conception 

引 言 

William Gibson于1982年创造的[1]。他明确指出, 

Cyberspace与“一个由电脑控制台控制的有关电脑 

Cyberspace是信息化条件下出现的新的、重要 

网络的适于航行的和数字化的空间”相关;认为它是 

的作战领域。但自从Cyberspace出现后,人们对其 

种可视的、有色彩的、电子的、笛卡尔式的数据景 

认识很不统一,众说纷纭且不断变化,相关中文译名 观。那么,William Gibso创造这一名词的基础是什 

也五花八门,根本原因在于大家对Cyberspace的认 

么?试图通过词源分析给出一种答案。 

识视角不同、存在分歧。为此,本文将通过词源分析 

(1)Cyberspace词源辨析——Cybernetics 

以及综合大家对Cyberspace的内涵、特征的理解, 

Cybernetics最初源于希腊语JcuB£pVT] ‘一词, 

试图给出一个更为科学的译名与理由。 

意为:舵手、统治者、引航者、舵等,与政府 

1 Cyberspace内涵 

与译名的多角度 

(Government)一词同源。该词最早出现在柏拉图 

(Plato)的《法典(The Law)》中,在关于“自治研究 

辨析 

(The Study of self—governance)”的背景下使用的。 

1.1 Cyberspace的词源学概念与中文译名辨析 

物理学家安培在1834年首次使用了 

——

控域 

“Cybernetique”一词,用于描述“统治科学(Science 

Cyberspace是由加拿大的科学幻想作家 

of Governance)”,统治科学是安培对人类知识系统 

进行的分类中的一个学科门类,该学科最后发展成 

收稿日期:2011-01—08 修回日期:2011—03—28 

在我国被称为“控制论”的一门学科。 

作者简介:孙智信(1965一),男,山西万荣人,副研究员, 

进入20世纪后,Cybernetics被赋予了新的含 

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国防科技发展战略,知 

义。当代的Cybernetics理论始于20世纪4O年代 

识管理,信息战与信息安全。 

Macy论坛(Macy Conference)的“规范系统结构”的 

・2・ (总第37--624) 火力与指挥控制 2012年第4期 

交叉研究,该研究将控制系统、电子网络理论、机械 

工程、逻辑建模、进化生物学、神经科学、人类学和心 

于前者认为“人在系统中”,而后者则不考虑“系统中 

人的影响”。 

理学等领域的研究内容链接起来。1947年,Norbert 

Wiener在其名为《Cybernetics or Control and 

Communication in the Animal and the Machine》的 

(2)Cyberspaee词源辨析——Cyber 

Cyber一词源自Cybernetics。当前在英语中, 

“Cyber”主要被作为某个单词的前缀使用。在一些 

与Cyber词根有关的词,如Cybertron(控制机)、 

Cyberware(控制件)中,Cyber被译作“控制的”。据 

书中首次使用该词,用于描述关于动物世界或机械 

网络中复杂系统的控制和通信问题,特别是那些自 

治的控制系统。Stafford Beer认为Cybernetics是研 

wiki百科介绍,2O世纪7O年代,控制数据公司 

究高效组织的科学,Gordon Pask则对其研究领域 

进行扩展,使其包含了从宇宙到大脑的“所有媒体 

内”的信息流。1956年,Cybernetics领域的先驱 

Louis Couffignal给出了一个更具哲学色彩的定义, 

他认为Cybernetics是“确保行动效率的艺术(the 

art of ensuring the efficacy of action)”。关于 

Cybernetics的最新定义是由美国Cybernetics协会 

的主席Louis Kauffman提出的,他认为 

“Cybernetics是研究系统,以及系统交互和系统自 

我复制的学科(Cybernetics is the study of systems 

and processes that interact with themselves and 

produce themselves from themselves)”。 

比较不同时期的文献可以发现,Cybernetics的 

含义也在不断变化中。《英汉计算机技术词典》(电子 

工业出版社,1992)中Cybernetics被解释为:“把生 

物中和机器中关于通信和控制的理论研究联系在一 

起的一门科学”。《朗文英汉双解科技大词典》(清华 

大学出版社,1996) ̄解释为:“The study of control 

and communication in complex electronic system 

and in animals esp.humans.控制论。对复杂的电 

子系统和动物尤其是人类的控制和通信的研究。”两 

者解释虽然不完全相同,但其关键都在于“通信和控 

制”,其控制对象是人、生物或机器。 

实际上,Cybernetics研究学家们 

(Cyberneticists或Cyberneticians)给出概念包括但 

不限于:学习、认知、适应、社会控制、涌现、通信、效 

率(efficiency)、功效(efficacy)以及互联通性 

(interconnectivity)。 则影响Cybernetics或被 

Cybernetics影响的其他研究领域包括:博弈论、系 

统论(Cybernetics的一种数学对应形式)、社会学、 

心理学(特别是神经心理学、行为心理学、认知心理 

学)、哲学和建筑学。 

在我国,Cybernetics一词最早由钱学森引入, 

并被译作“控制论”。我们认为,Cybernetics与当今 

被称为“控制论”的Control Theory的本质区别在 

(CDC)在推出其超级计算机产品时,建立了“计算” 

的同义词——Cyber。从词源上看,它含有引领者、 

控制者的意思 2003年,世界计算机大会第三次会 

议关于“计算”本质给出的定义是“交互”,由此可知, 

Cyber的本质也是交互。在2O世纪8O年代Robert 

Trappl赞扬了William Gibson及其小说《神经漫游 

者(Neuromancer)》之后,引发了一股“使用Cyber 

前缀的潮流”。在小说中,“Cyber”前缀是在 

Cyberspace概念提出的时候使用的。 

在《朗文当代英语词典》(1995)中,Cyber被注 

释为“connected with computers,especially with 

the sending of message on the INTERNET(与电脑 

连接的,特别是与因特网上传送信息有关联的)”。例 

如 Cyberspace、 Cyberchat、 Cybercuhure、 

Cyberholic、Cybernate等。总之,Cyber一及其作为前 

缀的词汇是被译作“计算机网络的”还是“控制的”, 

应根据上下文来考虑。为避免误解,不应简单将其译 

作“计算机的”或“电脑的”。 

(3)基于词源的译名辨析——控域 

我国著名学者汪成为院士将Cyberspace翻译 

为“控域”,并指出“控域”当前的主要理论和技术难 

点是:①怎样描述构建在Cyberspaee中的系统特 

征;②怎样确保这个复杂系统的表征在时域、空域、 

频域和能域中的一致性;③怎样描述和评估人在复 

杂系统中的作用。不难看出,这个翻译包含了许多词 

源学和Cyberspace本质上的考量。但鉴于 

Cyberspace中已存在许多虚拟的社会组织并与现 

实世界交互影响,我们认为这个译名没有充分体现 

Cyberspaee的社会域特征。 

1.2 Cyberspace的网电一体战概念——网络电磁 

空间 

由于Cyber本身有虚拟、计算机化、数字化、网 

络化等含义,一般认为Cyberspace是一个由计算机 

和通讯技术所创造的虚拟空间或网际空间,它的数 

据信息存储在计算机网络上,任何一个虚拟空间的 

孙智信,等:网络全域;Cyberspace的概念辨析与思考 (总第37—625) ・3・ 

产生都依赖于存储在因特网内的电子数据,因而它 

不同于人类生活的现实空间。可以说,Cyberspace 

的物质基础是由计算机组成的,从这个角度看,人们 

用电脑空间、电脑化空间、网络空间等来翻译 

Cyberspace,也甚为合理。 

2O世纪初,无线电通信应用于军事领域之后, 

围绕着削弱、破坏敌方电子设备的使用效能和保障 

己方电子设备正常发挥效能而进行的电子战随之诞 

生。随着网络技术的崛起和在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 

网络形成了新的战场空间,网络既是对方攻击的重 

要目标,又是对方攻击的薄弱环节;有效摧毁敌重要 

网络系统,便能达到一定的战略目的。因此计算机网 

络战成为一种新的作战样武登上战争舞台,并导致 

信息战概念及其理论的迅速发展,形成了计算机网 

络战与电子战的一体化。一方面,计算机网络战的实 

施离不开电子战手段。因为网络的正常运行和使用 

依赖于对电磁频谱的控制,尤其是在野战条件下,即 

设的有线网络很少,绝大部分网络信息是通过发送 

和接收无线电磁信号连接起来的,对敌方网络的破 

坏将主要通过电子战手段在电磁频谱领域展开。另 

方面,电子战要发挥更大的威力同样也离不开计 

算机网络战。因为未来电子战攻击的目标,将是高智 

能化和网络化的武器系统,运用计算机网络战技术 

是提高电子战效果的重要途径。例如,通过电子战手 

段将计算机病毒注入敌方C ISR系统的接收处理 

系统,将可能成为未来信息作战的一种重要方法。鉴 

于Cyberwar从这个角度看更适合翻译为“网络 

战”,因此,“网电一体”既是客观存在,又是发展趋 

势,Cyberspace翻译为“网络一电磁空间”、Cyberwar 

也扩译为“网络一电子战”,顺理成章。 

我国著名学者卢锡城院士就将Cyberspace翻 

译为网络一电磁空间。他认为,Cyberspace概念的提 

出,不是信息技术本身的突破,而是人们对信息世界 

观察视角的调整、管理策略的转变,是军队信息化建 

设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也是国家社会信息 

化深入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将对国家安全 

及军事战略、作战理论及样式、装备发展理念、以及 

法律法规等领域产生重要影响。 

2010年2月1日由美国国防部长R.Gates发 

布的《四年防务评估》报告中文本中D4],也将 

Cyberspace译为“电子网络空间”,并将其定义为 

个由互相联系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网络组成的 

全球信息环境域(global domain),这个信息技术基 

础设施网络包括互联网和电信网。” 

无疑,这类译名充分体现了Cyberspace的信息 

域特征、物理域特征。但是,并没有把关于认知、知识 

战,法律法规、制度管理等内涵充分体现出来;没有 

把Cyberspace上的虚拟社会组织以及其中的“人” 

的活动,超越物理性质之上的那种空间特性,即认知 

域特征与社会域特征充分体现出来。进一步讲,基于 

Cyberspace译名的Cyberwar,译为“网络战”、“网电 

体战”,将与Netwar、Network warfare、Net 

operation等中文译名难以区分,“网络战”也与“网 

络中心战”(Net Central War)容易混淆。众所周知, 

Cyber特指计算机网络,Net则是一般意义上的网 

络,如社会网络,也包含计算机网络。笔者认为 

Cyber一与Net、Network.的最大区别在于:前者形 

成的Cyberspace把人的意识、认知、行为以及人与 

社会的映射(虚拟人与虚拟组织)连接了起来, 

Cyberspace是个“实虚对立统一”的空间;后者仅指 

计算机硬件、软件形成的物理一信息网络,不包含 

“人”,没有反映人际交互的虚拟环境特性。 

1.3 Cyberspace的物理域对偶概念——信息物理 

空间 

目前,全世界没有看到关于信息物理空间的明 

确定义,但围绕Cyberspace和物理空间的研究方兴 

未艾,众说纷纭。Cyber在很多情况下又被人们翻译 

为“信息”。信息系统通过各种传感器与物理世界不 

断融合,Cyber Physical Systems(CPSs)也被部分人 

称为“信息物理系统”,成为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美 

国科学技术委员会和国家科学基金会已将它列为信 

息技术最重要的研究主题。目前CPSs研究还处于 

起步阶段,缺乏对其科学问题的认识。有人认为,一 

个信息物理社会(Cyber Physical Society)会在不远 

的将来出现,可能将导致信息科学和技术的革命,出 

现新的信息物理空间一Cyber Physical Space,人类 

将面临新的生存和发展空间。笔者认为,对Cyber 

Physical Space、Cyher Physical Systems、Cyber 

Physical Society进行综合研究将会成为一种必然。 

首先,随着Cyberwar、物联网(Internet/Web of 

things)以及信息物理系统(Cybe卜physical 

systems,CPSs)研究与应用的深入,Cyber Physical 

Space越来越受到重视,成为一个新的研究对象。开 

展Cyber Physical Space的研究,对整合通信网、互 

联网、物联网、智能电网、传感器网、社会网络,以及 

陆、海、空、天等对应的Cyberspace与物理空间,明 

・4・ (总第37—626) 火力与指挥控制 2012年第4期 

确Cyber Physical Space所蕴含的技术与装备,特别 

是Cyber—physical systems的需求、体系、结构、功 

能,探究Cyber—physical society特征具有重要的意 

义;也可为Cyber war作战理论的研究及其武器装 

备的研发、创新信息化社会的结构与模式奠定基础。 

这里,Cyber Physical Space可以看作是 

Cyberspace的物理域对偶概念。从哲学角度分析, 

Cyberspace的实在性体现在Cyberspace与物质世 

界或物理空间有相互作用。因为:①计算机的硬件与 

软件是相互作用的,如果两者之间不能相互配合, 

计算机就不能正常或有效运行。计算机硬件组成的 

是一个物理空间,而软件则成为Cyberspaee的一 

部分,因此物理空间与Cyberspace是相互作用的。 

某类计算机病毒实际上也是通过控制电路多次重复 

作用于同一物理空间或物理地址,就可能使该物理 

空间发生损坏,即使存储器的物理介质发生损坏。 

②人成为沟通物理空间与Cyberspace二者的中 

介,人是精神与物质的统一体。当人在网上工作时, 

方面,人处于物理空间中,另一方面,人又处于 

Cyberspace中。此时人是二者相互作用和联系的中 

介。所以,我们认为,Cyberspace从某种意义上讲就 

是人造的电磁空间。 

综合集成,开展CPS。(Cyber Physical 

Spacer.Systems ̄y.Society)的理论研究,构建信息物 

理空间的技术体系、制定信息物理空间技术发展战 

略,进行信息物理系统顶层设计,分析未来信息物理 

社会结构与特点,都需要在观念、理论、方法等方面 

实现突破。 

1.4 Cyberspace的网络社会学概念——网络场域 

场域理论是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之一,是关 

于人类行为的一种概念模式,它起源于19世纪中叶 

的物理学概念,指人的每一个行动均被行动所发生 

的场域所影响。库尔特・考夫卡(Kurt Koffka)是美 

籍德裔心理学家,格式塔心理学的代表人物之一。考 

夫卡认为,世界是心物的,经验世界与物理世界不一 

样。观察者知觉现实的观念称作心理场 

(psychological field),被知觉的现实称作物理场 

(physical field)。心物场含有自我(Ego)和环境 

(environment)的两极化,这两极的每一部分各有它 

自己的组织(organization)。这种组织说明,自我不 

是欲望、态度、志向、需求等等的束捆,环境也不是各 

种感觉的镶嵌。环境又可以分为地理环境和行为环 

境(geographical and behavioral environments)两个 

方面。地理环境就是现实的环境,行为环境是意想中 

的环境。在考夫卡看来,行为产生于行为的环境,受 

行为环境的调节。但行为环境在受地理环境调节的 

同时,以自我为核心的心理场也在运作着,它表明有 

机体的心理活动是一个由自我一行为环境一地理环境 

等进行动力交互作用的场。勒温(Kurt Lewin, 

1890--1947),著名的完形心理学家,拓扑心理学(或 

位相心理学)的创始人。在勒温的心理学理论中也有 

两个最基本的概念,即心理紧张系统和生活空间,前 

者表明了一种动力观点,后者则突出了整体在动力 

中的意义。勒温认为整体与动力相统一,结构与功能 

相统一。勒温说,“用紧张系统这一概念来代表心理 

需求,已明确含有一种场论的意义”。考夫卡的行为 

环境论和勒温的生活空间论,都把心理因素注入到 

客观环境的作用过程中去,强调了主体的作用;行为 

环境和生活空间都是由心理和环境两种因素构成的 

主一客混合环境。布赫迪厄(Bourdieu)是一个出身法 

国西南边缘地区的社会运动者和社会学理论家。 

“场域”(champs)是Bourdieu探讨行动主体和结构 

之间关系的工具,是由各种社会地位和职务所建构 

出来的空间,其性质决定于这些空间之中各人所占 

据的社会地位和职务。所以,场域源自“社会空间”。 

2004年,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在北京 

社科规划中提出了网络社会学的基本概念 其构建 

的网络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包括网络行动者、网络互 

动、网络时空和网络场域:网络行动者是在网络时空 

如聊天室里和BBS上行动,以便获得网上认同的 

个抽象的虚拟人”;网络行动者是在虚拟网络时 

空中行动的人,是网络时空的主体;网络互动是网络 

行动者之间在网络时空中沟通和对话,从内容上看, 

依然有模仿、合作、竞争、冲突、同化和调适几种类 

型;网络时空是网络行动者在其中行动的基本架构, 

在光速作用的前提下网络时空的最大特点是消弭了 

时间和空间的距离;最后,网络场域是由网络行动者 

创造和维持的即时网络互动情景,网络场域具有主 

体性、即时性、现场性和情景性的特点。 

我们认为,网络场域的概念反映了网络的社会 

域、认知域特征;如果从社会域,或者说社会空间的 

角度来翻译Cyberspace,“网络场域”最为恰当。 

2 网络全域:新译名及其考量因素 

综上所述:通过词源分析,可以得到从 

Cybernetics到Cyberspace的发展路线的逻辑顺序 

孙智信,等;网络全域:Cyberspace的概念辨析与思考 (总第37—627) ・5・ 

如下:控制论一统治与控制一通信与控制一人机交互 

相应地,CyberWar就可以翻译为“网络全域 

战”,简称“网域战”。 

一虚拟与实体一虚实对立统一的Cyberspace。通过 

多角度辨析,Cyberspace本身包含了物理、信息、社 

会、认知,时域、空域、频域、能域,现实、虚拟,人在系 

3 结束语 

随着网络技术等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其在军 

事上的广泛应用,争夺网络全域已提上日程。毫无疑 

问,网络全域已经成为未来战争的最重要作战领域 

之一,美军更是将是否主宰网络全域上升到影响国 

统等多方面多角度的特点与特征。通过全面考查, 

Cyberspace涉及人文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军事 

科学、管理科学并且都有充分认识和独特的理论、术 

语。通过哲学思考,表明Cyberspace具有客观实在 

性,这与人工自然或人化自然的发展具有相似性。天 

然自然进化到一定阶段出现生命和人的意识,随之 

产生了人工自然或人化自然,产生了知识和科学; 

在此基础之上,产生了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产生了 

科学知识和逻辑规则的软件,由此形成了 

Cyberspace。Cyberspace的客观规律受到物理的客 

观规律和科学知识的客观规律制约。其框架是由各 

种物理的计算机网络构成的,Cyberspace中的介质 

是信息和知识,知识能使物质世界发生变化。通过网 

络,知识控制物质世界,改造物质世界。如信息战 

(作战对象主要是系统如自动化的武器系统、人)、知 

识战(在机器能产生知识之前,知识载体可以是物、 

但知识的运用只能是人)等,都可以看作是在 

Cyberspace中发生的战争活动。 

因此,给出Cyberspace的定义是:Cyberspaee 

是多种信息基础设施组成的实体网络和基于该网络 

生成的信息与人际交互的虚拟环境的对立统一体。 

这一定义提出不久,美国奥巴马政府的新定义也出 

台了,通过比较可知,两者十分接近。 

我们认为,可将Cyberspace翻译为“网络全 

域”,简称为“网域”。这样翻译是综合考虑了 

Cyberspace的多种属性与特点。这样翻译的好处 

是:①体现赛博战的制度建设与技术建设具有同等 

的重要性,避免“网络战”译名不能反映这种重要性 

的一致性。②体现赛博战的斗争空间必须从物理域 

和认知域延伸到认知域和社会域内才能取得应有的 

作战效果,避免“网络战”给人只强调战争仅发生在 

物理域和信息域之内的印象偏差。③与“网络”、“计 

算机”概念的内涵及外延科学区分,体现出在赛博战 

中普遍出现的“人”的行为、思维、认识、感情、群体和 

社会等“计算机网络”之外的含义。2010年2月1 

日,美国国防部长R.Gates签发的《四年防务评估》 

中文版L1 ]中,将Cyberspace定义为一个由互相联系 

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网络组成的信息环境的 

global domain”。“global domain”是否也可以看成 

是“全域”的一种表达呢? 

家安全的重要战略地位。正确理解和科学翻译网络 

全域(Cyberspace)的含意,对发展我国网域战 

(CyberWar)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Gibson W.The Neuromancer[M].Ace,1982. 

] 

MICHAEL,Introducti

口 

 ] 

on to Cyberspace:

口 

 ] ]

First 

 

Steps[M].MIT Press,1991. 

Dodge M.The Geographies of Cyberspace[M]. 

Centre for Advanced Spatial Analysis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1999. 

J P B.A Declaration of the Independence of 

Cyberspace[EB/OL].1 996,http://editions—hache. 

com/. 

Bell,D.,An Introduction to Cybercultures[M]. 

Routledge,2001. 

Miller H G.Secure Cyberspace:Answering the Call 

for Intelligent Action[J].IT Professional,2009,6: 

6O一63. 

Goodman S E.Cyberspace as a Medium for 

Terrorists[J].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2007,2:193—210. 

Krueger T.Mapping Cyberspace:The Image of the 

Internet[M].IEEE Annals of the History of 

Computing,2007:100—101. 

Cyberspace A J.Cyberterrorism and Information 

Warfare:A Perfect Recipe for Confusion[EB/OL]. 

www.alijahangiri.org,2008. 

Gate R M.Quadrennial Defense Review ER].U.s. 

Government,2010. 

吴国林.试论赛博空间的实在性[J3.佛山科学技术 

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7):8-l2. 

曾国屏.赛博空间的哲学探索[M].北京:清华大学 

出版社,2002. 

吕万鹏.基于信息的三个空问理论述要[J].今日科 

苑.2008(10):205—206. 

戴清民.网电一体.网络威慑.网络战部队:夺取未来 

信息化战争主动权的战略抉择[J].外军电子战, 

2000(2):1.5. 

l竺I

 

 

口 

本文标签: 网络空间物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