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管理员组

文章数量:1530972

2023年12月31日发(作者:)

28 醉翁亭记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初步感知琅琊山之美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反复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背诵精彩句段。(教学重点)

3.积累文言词汇,疏通课文大意。(教学重点)

4.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研读景物描写的语句,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教学重点)

5.理解作者以“醉”写“乐”的笔法,理解“醉”与“乐”的关系。(教学难点)

6.结合背景体会作者寄情山水排遣郁闷的心情及“与民同乐”的思想。(教学难点)

【教学重难点】

1.反复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背诵精彩句段。(教学重点)

2.积累文言词汇,疏通课文大意。(教学重点)

3.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研读景物描写的语句,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教学重点)

4.理解作者以“醉”写“乐”的笔法,理解“醉”与“乐”的关系。(教学难点)

5.结合背景体会作者寄情山水排遣郁闷的心情及“与民同乐”的思想。(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点拨、多样式朗读

【教学准备】制作课件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初步感知琅琊山之美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反复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背诵精彩句段。(教学重点)

3.积累文言词汇,疏通课文大意。(教学重点)

4.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研读景物描写的语句,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教学重点)

5.理解作者以“醉”写“乐”的笔法,理解“醉”与“乐”的关系。(教学难点)

6.结合背景体会作者寄情山水排遣郁闷的心情及“与民同乐”的思想。(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欧阳修庆历六年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心情郁闷,经常在滁州的琅琊山饮酒抒怀,并与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智仙为方便好友游访,在半山腰修建了一座亭子,供欧阳修休息、饮酒。欧阳修用自己的别号“醉翁”为亭子命名。写成了《醉翁亭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备受赞誉的《醉翁亭记》。

二、自主预习

1.走近作者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在政治和文学方面都主张革新,既是范仲淹庆历新政的支持者,也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导者。又喜奖掖后进,苏轼父子及曾巩、王安石皆出其门下。

2.背景资料

宋仁宗庆历五年,范仲淹等推行“庆历新政”失败,相继被贬职,北宋丧失了一次变法图强的机会。欧阳修因上书为范仲淹等政治改革派辩护,被贬为滁州知州。这篇游记写于他到滁州上任后的第二年。欧阳修在滁州实行宽简政治,发展生产,使当地人过上了一种和平安定的生活,年丰物阜,而且又有一片令人陶醉的山水,这是使欧阳修感到无比快慰的。但是当时整个北宋王朝却是政治昏暗,奸邪当道,一些有志改革图强的人纷纷受到打击,眼睁睁地看着国家的积弊不能消除,衰亡的景象日益增长,这又不能不使他感到沉重的忧虑和痛苦。这是他写作《醉翁亭记》时的心情,这两方面是糅合一起、表现在他的作品里的。

3.字音字形

环滁(chú) 林壑(hè) 饮少辄醉(zhé)

...林霏(fēi) 山肴(yáo) 岩穴暝(xué míng)

....野蔌(sù) 弈者胜(yì) 阴翳(yì)

...晦明(huì) 翼然(yì) 酒洌(liè)

...

琅琊(láng yá) 伛偻(yǔ lǚ) 觥筹(gōng chóu)

......4.反复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节奏,尤其注意以下句子的朗读节奏。师可适当指导。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三、合作探究

(一)积累词汇

小组内同学合作,整理本课的重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尤其是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词语的特殊用法。

明确:此部分具体内容见本书82、83页。

(二)疏通文义

借助工具书,同桌之间合作,老师指导,疏通文章大意。注意以下重点句的翻译。

(1)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明确:滁州城的四面都是山。它西南方向的山峦,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远远看去树木茂盛、幽深秀丽的,是琅琊山啊。

(2)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明确:山势回环,道路弯转,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是醉翁亭啊。

(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明确: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而在山光水色中啊。游赏山水的乐趣,有感于心而寄托在酒上罢了。

(4)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明确:要说那太阳出来而林间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而山谷洞穴昏暗了,这明暗交替变化的景象,就是山中的早晨和晚上。

(5)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明确:野花开放而散发出幽微的香气,美丽的树木枝繁叶茂而一片浓阴,风

高霜洁,天气晴好,水流减少,石头裸露,这是山中的四季景色。

(6)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明确: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人群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7)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明确: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

(8)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明确:醉了能和他们一起快乐,酒醒后能写文章表达这种快乐的,是太守啊。

四、作业设计

1.背诵课文。

2.请将下面的诗句补充完整。

面对人生的失意,苏轼一边抒发感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①________;一边劝解众生:人有悲欢离合,②________,此事古难全。欧阳修情醉滁州:朝而往,暮而归,③________,而乐亦无穷也;杜甫身陷困厄仍能呼喊:安得广厦千万间,④________!范仲淹遭贬谪仍劝友人:先天下之忧而忧,⑤________!谁不受挫折?谁不遇逆境?笑对失败,请记住刘禹锡的诗:沉舟侧畔千帆过,⑥________!笑对挫折,请与诗仙一起吟唱:长风破浪会有时,⑦________!

明确:①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②月有阴晴圆缺

③四时之景不同 ④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⑤后天下之乐而乐 ⑥病树前头万木春 ⑦直挂云帆济沧海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研读景物描写的语句,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教学重点)

2.理解作者以“醉”写“乐”的笔法,理解“醉”与“乐”的关系。(教学难点)

3.结合背景体会作者寄情山水排遣郁闷的心情及“与民同乐”的思想。(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提问:课文背诵情况。

师:《醉翁亭记》对人、景、物的描写用语准确,用散文的形式表现诗的语言,既有诗的凝练韵味,又有散文的节奏,表情达意既含蓄又鲜明。本节课,我们就来研读一下本文的内容,欣赏一下醉翁亭之美,体味一下作者与民同乐的情怀。

二、自主预习

1.成语积累:《醉翁亭记》中有很多脍炙人口的成语,流传至今。例如形容宴饮尽欢的觥筹交错;比喻事情经历曲折后,出现新的转机的峰回路转;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也比喻别有用心的醉翁之意不在酒;比喻事情真相大白的水落石出。

2.用原句填空。

(1)奠定全文抒情基调,将写景与抒情联系起来的千古名句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2)太守自号醉翁原因的句子是: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3)描写琅琊山朝暮之景的句子是: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

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4)描写琅琊山四时之景的句子是: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5)描写太守醉态可掬的句子是: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3.根据作者的描述,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醉翁亭的位置。

明确:醉翁亭位于滁州西南方向的琅琊山上沿山路走六七里处的酿泉边上。

4.概括文章各段的主要内容。

明确:第一段: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命名缘由。第二段:山间朝暮和四季的景色。第三段:滁人、宾客、太守游山的情形。第四段:宴罢归去的情形。

三、合作探究

(一)内容理解

1.第1段在总写滁州山景后,由远及近依次描写了哪些景物?

2.第2段主要描写了什么内容?

3.第3段依次写了哪四个场面?

4.第4段是如何运用衬托的写法的?

明确:

1.西南诸峰、琅琊(山)、酿泉、醉翁亭等景物。

2.描写山间的朝暮变化、四季不同景色以及出游的乐趣。

3.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4.“树林阴翳,鸣声上下”,用树木之静衬托出百鸟欢鸣之动;以禽鸟之乐衬托游人之乐,又以游人之乐衬托太守之乐。

(二)语言品析

本文在语言运用方面极富特色,请结合例句就你感受最深的一点谈谈。

示例1:大量运用了骈偶句,加强了韵律美。如“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给文章增添了华丽之美。

示例2:全文21个“也”字,每一个“也”不仅帮助煞尾,还成了文意转折的标志。如“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其实是暗示命名的深意,也表达了作者得意的心情。

示例3:全文25个“而”字,把诗一样齐整的句子断开,让它带上散文的韵味。如“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两句,加强了回环咏叹的意味,使文章舒缓从容,把作者欣赏“山水之乐得之心”的闲情雅致充分表现出来了。

示例4:语言高度概括,含义丰富。如“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已经成为流传至今的成语,脍炙人口。

(三)思想感情

1.本文以“乐”字贯穿全文,写了作者的哪些“乐”?你是如何理解这些“乐”的?

明确:作者的“乐”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一是“山水之乐”,并因“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二是“宴酣之乐”,近取“山肴野蔌”,佐酒“非丝非竹”,众人“起坐喧哗”,太守颓然乎其间;三是“乐人之乐”,“滁人游”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老人孩子,百姓兴高采烈出游,可见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故作文以叙其事。三乐归一,都是“与民同乐”。

2.作者自号醉翁,以醉翁的形象出现在我们面前,如何看待他的醉?他的“醉”与“乐”之间有怎样的联系?

明确:“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更在于“乐民之乐也”(与民同乐)。作者不是酒醉,而是被美丽的山水景色所陶醉,更为滁州百姓的安居乐业所沉醉。他的“醉”与“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是为了写“乐”。

(四)感悟启示

欧阳修尽管被贬滁州,仍能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把滁州治理得蒸蒸日上,人民安居乐业。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提示:围绕“在逆境中仍保持旷达的胸襟,不计较个人得失,积极乐观”回答即可。

四、板书设计

醉翁亭记 醉景→山水、朝暮、四时

醉人→滁人游、众宾欢

醉情→禽鸟乐、游人乐、太守乐 与民同乐

五、作业设计

“翁去八百年,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是吟咏醉翁亭的一副对联,请你结合《醉翁亭记》回答:

(1)“翁”指________;“山”指________。

(2)联系《醉翁亭记》中的相关描写,谈谈“亭影”为何“不孤”?

明确:(1)欧阳修 琅琊山 (2)因为醉翁亭旁有酿泉流淌,默默相伴;醉翁亭下有滁州人、欧阳修等游乐;日暮时分有飞鸟鸣乐。(写出两点即可)

本文标签: 太守作者教学滁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