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管理员组

文章数量:1530842

2024年3月11日发(作者:)

浙江省衢温“5+1”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创新班)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材料一:

有论者指出:“卡夫卡的作品本质在于问题的提出而不在于答案的获得”,因此,对卡

夫卡的作品“就得提出最后一个问题:这些作品能解释吗?”从某种意义上说,《城堡》是

无解的,或者说,它的解释是很难穷尽的,它是对生存境遇的无穷追问,它的最大特征是

未完成性。这种未完成性是现代主义小说的重要的特征,不仅仅指《城堡》没有结尾,而

是指它最终无法获得总体意义图景和统一性的世界图式。一切未完成的小说(包括中国现

代小说如矛盾的《霜叶红于二月花》、沈从文的《长河》、废名的《桥》等)都是这样,其

未完成的原因从意识形态视野的意义上说,是小说中“远景形象”的匮乏。又比如《尤利

西斯》只写了一天的事情,小说以女主人公意识流的胡思乱想结尾,写的只是生活场景中

一个杂乱无章的片段而已,事实上也标志着小说没有传统意义上的结尾,只是一天的二十

四小时结束了,下一天又从头开始了。昆德拉的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是四重奏式

的,可以循环往复地演奏下去,但也可以在某一旋律上突然停住,而昆德拉对存在的无穷

追问是没有终点的。卡尔维诺的《寒冬夜行人》、阿根廷作家普伊格的《蜘蛛女之吻》,都

是由系列故事串成,每个故事之间互相没有必然联系,可以无穷地串下去,像糖葫芦,只

要竹签够长,就可以一直串下去。这就是现代小说的未完成性。卡夫卡小说的寓言品质正

与这种未完成性密切相关。

可以说,正是卡夫卡小说的寓言性为人类历史提供了无穷的预言性。卡夫卡小说令人

着迷的正是这种预言维度。他的小说与我们经历的世界都不像,但又太像了。而从整体上

说,卡夫卡提供的是关于人类生存境遇和生存方式的未来可能性的想象,他可以称得上20

世纪最伟大的预言家。

——节选自吴晓东的《<城堡>的寓言品质》

材料二:

博尔赫斯曾给《聊斋志异》写过一篇序:“这是梦幻的王国,或者更确切的说,是梦魇

的画廊和迷宫。死者复活,拜访我们的陌生人顷刻间变成一只老虎;颇为可爱的姑娘竟是

一张青面魔鬼的画皮。一架梯子在天空消失,另一架在井中沉没,因为那里是刽子手、可

恶的法官以及师爷们的居室。”博尔赫斯显然是从幻想文学的角度看《聊斋》的,他认为,

一个国家的特征在其想象中表现得最为充分。而《聊斋》则“使人依稀看到一个世界上最

古老的文化,同时也看到一种与荒诞的虚构的异乎寻常的接近”。可以说,无论按托多罗夫

在《幻想文学引论》中的定义,还是按博尔赫斯的标准,聊斋都是名副其实的“幻想文学”。

但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当博尔赫斯从“荒诞的虚构”的意义上理解《聊斋》时,我们自己

的文学史教科书却更强调《聊斋志异》的社会内容,把小说中的神异、幻想、鬼怪故事看

成作者影射现实、反映现实的手段。中国的幻想文学在草创期的《山海经》和《神异志》

中十分发达,但到了《聊斋》,似乎就很难用“幻想文学”的范畴来界定。《聊斋》也许真

的是蒲松龄所说的“孤愤之书”“寄托之作”。博尔赫斯大概不了解,在中国的这些寄托之

作的背后有个虎视眈眈的几千年专制主义传统。

——节选自吴晓东的《博尔赫斯的中国想象》

材料三:小说之所以有神秘感,就在于小说中的人物可以越过某一条界线到一个无法

预知的天地,而“我”则只能存在于界线的这一边。这就是小说想象中的“可能性”对现

实生存的拓展和延伸……“可能性”在哲学家那里可以看做是反思的某种结论性终点,而在

本文标签: 小说幻想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