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管理员组

文章数量:1532191

2023年12月30日发(作者:)

2022地理微专题训练83 地震灾害

一、单选题

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2013年3月6日19时49分在台湾宜兰县附近海域(24.5°N,122.1°E)发生4.0级地震,震源深度18公里。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地震发生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地震通过地震波向外释放出能量

B.地球的内能主要来源于太阳辐射

C.地震发生时,首先到达地面的是地震波中的横波

D.发生在海洋中的强烈地震不会对人类产生危害

2.为了探测莫霍界面的情况,对以下四图中的A、B、C、D四点同时进行了地震波的测定,其中最迟得到从莫霍界面传来地震波的地点是(

)

A. B.

C. D.

1.A地震通过地震波向外释放出能量,A正确;地球内能主要来源于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B错误;地震发生时,首先到达地面的是纵波,C错误;海洋中的强烈地震可能引发海啸,也会对人类产生危害,D错误。

2.A本题主要考查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相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海拔越高,地壳的厚度越大。A点海拔最高,地壳厚度最大,它最迟得到从莫霍界面传来的地震波,A正确;BC、BC点位于陆地,但海拔相对较低,BC错误;D、D点位于海洋,它最早得到从莫霍界面传来的地震波,D错误。故选:A。

地震预警,是指地震发生后,临近震中的观测仪器捕捉到地震波后,快速估测地震的大小并预测地震可能造成的影响,赶在破坏性的地震波到达目标区域前,发出紧急警报,以减轻灾害损失。2019年6月17日22时55分在四川长宁县发生6.0级地震,震源深度16千米。预警系统提前61秒向四川成都市预警,为减灾应急赢得了宝贵的时间。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3.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

A.地壳 B.上地幔 C.地核 D.下地幔

4.关于地震波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横波比纵波传播速度快 ②纵波比横波传播速度快

③横波破坏性更强 ④纵波破坏性更强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5.当地震来临时,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A. B.

C. D.

3.A根据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地壳的平均厚度约为17千米,上地幔与下地幔的分界线深度大致为900千米,本次地震震源深度为16千米,故位于地壳。故选A。

4.C本题考查地震波的特点。纵波是推进波,地壳中传播速度为5.5-7千米/秒,最先到达震中,又称P波,它使地面发生上下振动,破坏性较弱;横波是剪切波,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为3.40千米/秒,第二个到达震中,又称S波,它使地面发生前后、左右抖动,破坏性较强;因此②③正确;故选C。

5.B本题考查在日常生活中避震措施。在家里的人,一定要在小而不易塌落的空间避震,A不符合题意;在楼上的教室上课时发生地震,不要惊慌,要就近躲在课桌下面,并用书包护住头部,千万不要恐惧,更不能从窗户跳下,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的地方,C不符合题意;在室外赶快跑到开阔的地方,远离建筑物,D不符合题意;地震中不应乘坐电梯,B正确,故选B。

地震波是人们了解地震的重要手段。下左图为地震波典型时距曲线(时距曲线表示地震时纵波和横波到达不同地震台站所需的时间,横坐标为震中距,纵坐标为传播时间)。某次地震时,甲、乙、丙三地震台站测得不同的震中距,并以此为半径作成三个大小不同的圆(如下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6.能穿过地核的波是

A.W1 B.W2

C.W1和W2皆可 D.两者皆无法通过

7.若甲台站测得纵波、横波时距差为6分钟,则甲台站的震中距最接近

A.3000km B.3500km

C.4000km D.4500km

8.依据甲、乙丙三地震台站测得的震中距判断,此次地震震中位于

A.① B.②

C.③ D.④

6.B 地震波中,纵波的波速较快,能在各态物质中传播。图示相同的距离,传播时间越长,说明波速越慢,W1是横波,W2是纵波。能穿过地核的波是W2,B对,A、C、D错。故选B。

7.D 若甲台站测得纵波、横波时距差为6分钟,结合左图中曲线,横轴表示震中距,纵轴表示传播时间,则甲台站的震中距最接近4500km,D对,A、B、C错。故选D。

8.B 依据甲、乙丙三地震台站测得的震中距判断,此次地震震中位于②,是图示三个圆的交点,与三地的距离是各地的震中距,B对。①、③、④是两个圆的交点,不是震中的位置,A、C、D错。故选B。

读“一个震源的地震波的传播路径图”,回答下列各题。

9.当O处地震发生时,地震波传播方向有(

)

A.沿地表传播与向下传播

B.沿地表传播与向上传播

C.只有向下传播

D.只有沿地表传播

10.上图是地震波向下传播的示意图。P波与S波都能够到达的是(

)

A.甲与乙 B.乙与丙 C.丙与丁 D.甲与丁

9.A O处位于地表,当O处地震发生时,图中地震波有的在地表传播,有的经过地幔、地核部分。P波表示纵波,S波表示横波。甲、丁两处位于地表,P波、s波都能到达。横波不能穿过地核。读图,图示代表地球圈层,O处位于地表,当O处地震发生时,图中地震波有的在地表传播,有的经过地幔、地核部分,说明传播方向有沿地表传播与向下传播,A对。B、C、D错。

10.D 读地震波向下传播的示意图。P波表示纵波,S波表示横波。甲、丁两处位于地表,P波、s波都能到达,D对。乙是阴影区,表示横波不能穿过地核,丙处表示纵波能够穿过地核。乙、丙地震波不能都到达,A。B、C错。

科学家通过对地震波的研究,划分地球内部圈层和寻找地下矿藏。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1.若图中 a

是 d

的一部分,a

和 b

组成 c,则图中 a、b、c可分别表示的概念是

A.外核、内核、地核

B.地壳、地幔、地核

C.上地幔顶部、地壳、岩石圈

D.上地幔、下地幔、地幔

12.地质学家常利用地震波来寻找海底油气矿藏,下面四幅地震波示意图中表示地下有石油

储存的是

A. B.

C. D.

11.C 地幔位于地壳下部,上地幔的顶部和地壳构成岩石圈,因此C项正确,B错误;地核包括外核和内核,A错;地壳、地幔、地核没有相互包含关系,D错。故选C。

12.A 纵波能通过固、液、气三态物质,而横波只能通过固态物质,不能通过流体物质。分析上面四幅图可知,②图显示在地面下一定深度横波继续存在而纵波消失了,表明②图错误;③图显示横波、纵波传播速度同步均匀增加,③错误;④图显示横波、纵波速度在某一深度突然降低,而后又同步增加,④错误。①图显示在某一深度横波突然消失,纵波速度突然下降,而后纵波继续传播,①正确。故A为正确选项。

2019年6月17日晚,四川长宁发生6.0级地震,其附近的宜宾、乐山等地居民通过电视、手机等收到了预警信息,地震预警进入了公众视线。地震时,首先到达地面的是上下振动且震动幅度较小的P波,随后是水平振动且破坏性较大的S波到来。地震预警是利用电磁波比地震波“跑得快”的特点,在S波到来前几秒到几十秒发出地震警报,以减小损失。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开发地震预警系统的主要理论依据是

①P波、S波到达地表存在时间差

②现代科技高速发展

③S波较P波破坏性强

④电磁波传播速度较地震波快得多

⑤地球内能释放可提前预测

A.①②③

C.①③④

14.下列最需要建立地震预警系统的是

A.安纳托利亚高原

C.洞庭湖平原

B.波德平原

D.巴西高原

B.②③⑤

D.③④⑤

13.C.开发地震预警系统的主要理论依据是P波、S波到达地表存在时间差,电磁波的传播速度较地震波快得多,S波较P波破坏性强。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是实现地震预警的基本条件,但不是理论依据。地球内能的释放在时间上不具有规律性,不能提前预测。故选C。

14.A地震频发区最需要建立地震预警系统,安纳托利亚高原位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多地震;

波德平原和洞庭湖平原位于亚欧板块内部,巴西高原位于美洲板块内部,均不易发生地震;故选A。

下图为地震波典型时距曲线(表示地震时纵波和横波到达不同地震台站所需的时间)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5.地震波W1能通过的地球圈层有

A.地壳与地幔

C.地壳与地核

B.地幔与地核

D.所有内部圈层

16.地震波在地球内部向下传播,W1与W2通过时,速度都明显增加的不连续界面是

A.岩石圈与软流层的分界面

C.地壳与地幔的分界面

B.地球内、外部圈层的分界面

D.地幔与地核的分界面

15.A图中显示,地震波W1、W2相比,W1的传播时间耗费较多,应为速度较慢的横波,横波不能穿过液态物质,但可以在固态中传播。地球的内部圈层包含地壳、地幔、地核。地核的外核物质推测为液态,故横波不能穿过,因此地震波W1能通过的地球圈层有地壳与地幔,据此分析选A。

16.C地震波在地球内部向下传播,W1与W2通过时,速度都明显增加的不连续界面是莫霍面,该不连续面是地壳与地幔的分界面,选C。

全球约80%的浅源地震、90%的中源和几乎所有的深源地震都集中在环太平洋地震带上。有专家称,未来10年环太平洋地震带地震可能高发。结合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7.有关甲、乙两地地震的叙述正确的是

A.这两次地震,可能引发海啸、滑坡、地裂缝、飓风等次生灾害

B.甲乙两处震级不同,这是依据地震波传播速度划分的

C.地震烈度是通过仪器测定出来的,共分12级

D.与同级别的浅源、中源地震相比,深源地震的破坏性往往不大

18.下列选项能解释图示地区多地震的是

A. B.

C.

D.

17.D地震可能引发海啸、滑坡、地裂缝灾害,但不会引发飓风等次生灾害,A错。甲乙两处震级不同,这是依据地震释放的能量划分的,B错。地震烈度是根据人的感觉及地震破坏情况划分等级的,共分12级,C错。与同级别的浅源、中源地震相比,深源地震的破坏性往往不大,D对。

18.D根据甲、乙的经纬度,该地区位于北半球中美洲西海岸,应该为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的消亡地带,形成的地貌是海沟和海岸山脉,D对。裂谷、海岭是生长边界的地貌,A、C错。两个大陆板块碰撞形成的是高大的褶皱山脉,B错。

青藏高原是我国地震频发地区。2016年1月21日,青藏高原东北部某地发生6.4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地震发生后,甲村的地震烈度大于乙村。该地区冬、夏季多为偏南风。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各题。

19.从图文资料可知,甲地的地震烈度大于乙地的主要原因是

A.甲地地势低,震源深度较浅

B.乙地与震中有两条深大断裂带分布

C.甲村震中距较小;甲村居民点较多,人口稠密

D.乙地经济不够发达,但预警机制和救援工作搞的比较好

20.影响图示震区开展救灾工作有许多不利的自然条件,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地处青藏高原,地势高,高寒缺氧,不利于救援

B.地处洼地,地势落差较大,交通不便

C.位于两条断裂带之间,地质结构不稳定

D.地势落差大,地震易引发震中附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21.关于图中各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处位于高山南部,降水丰富,地势低,所以人口集中

B.乙处位于图中高山的北坡,气温低,冬天常有寒潮危害

C.丙处受到地形抬升,多地形雨,易引发山洪

D.该地多发地震,是由于印度洋板块位置较低,俯冲到亚欧板块下部造成的

19.C 从图文资料可知,甲地的地震烈度大于乙地的主要原因是甲村震中距较小,距震中近,甲村居民点较多,人口稠密,C对。同一次地震,震源深度只有一个,A错。乙地与震中有二条深大断裂带分布,可能烈度大,不是烈度小的原因,B错。烈度大小与经济、预警机制和救援工作无关,D错。

20.D 影响图示震区开展救灾工作有许多不利的自然条件,地处青藏高原,地势高,高寒缺氧,不利于救援,A正确。根据等高线,居民点地处洼地,地势落差较大,交通不便,B正确。位于两条断裂带之间,地质结构不稳定,C正确。地震发生时间是1月份,冬季青藏高原大雪封山,震中附近没有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D不正确。

21.C 图中甲处位于高山南部洼地,受周围山地阻挡,降水少,地势低,气温较高,所以人口集中,A错误。乙处位于图中高山的北坡,青藏高原海拔高,不受冬季寒潮危害,B错误。丙处受到地形抬升,夏季多地形雨,易引发山洪,C正确。该地多发地震,是由于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隆起造成的,D错误。

【点睛】甲地的地震烈度大于乙地的主要原因是甲村震中距较小,距震中近。震区开展救灾工作有许多不利的自然条件,地处青藏高原,地势高,高寒缺氧,不利于救援。丙处受到地形抬升,夏季多地形雨,易引发山洪。

二、综合题

22.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当地时间2018年6月18日7时58分,日本大阪府(其位置如图所示)发生6.1级地震,震源深度为10

公里,属极浅层地震。截至目前因为地震已造成3人死亡,234人受伤。下图为我国某校学生绘制的此次地震中不同类型地震波传导方向。

(1)利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本次地震产生的主要原因。

(2)大阪地震后,名古屋地震监测站首先检测到的地震波是①波还是②波?并说明理由。

(3)若大阪地震恰好某船长架轮船在濑户内海航行,请简要说明大阪地震发生后短时间内,该船长所受的此次地震波的影响,并分析原因。

【答案】(1)日本位于不同板块的消亡地带,地质构造复杂;太平洋板块俯冲到亚欧板块之下向西运动,造成地球内部能量强烈释放,引起地表震动。

(2)①波

理由:名古屋和大阪均处于本州岛上,中间有固态岩石圈相连;虽然①波(纵波)和②波(横波)都能在固体中传播,但①波(纵波)在固体中传播的速度比②波(横波)快。

(3)影响:该船长只感觉上下颠簸。原因:纵波能在固、液、气三态下进行传导(或横波只能在固态下传导,不能在液态或气态下传导)。

【解析】(1)因为日本位于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碰撞消亡边界,太平洋板块俯冲到亚欧板块之下向西运动,地质构造复杂,地质活动活跃,造成地球内部能量强烈释放,多火山地震发生。(2)根据地震波的震动和传递方向分析,①波是纵波,可以穿过固、液、气态物质,传递速度快;②波是横波,只能

通过固体传播,传递速度较慢。

名古屋和大阪均处于本州岛上,中间有固态岩石圈相连;①波(纵波)和②波(横波)都能在固体中传播,但①波(纵波)在固体中传播的速度比②波(横波)快,所以最先监测到的是①波纵波。(3)因为①波是纵波,可以穿过固、液、气态物质,传递速度快;②波是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所以横波不能穿过液体传到海上轮船,只有纵波可以传到海面,使轮船发生上下颠簸。

23.根据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世界某区域图

材料二:如图中班达海2018年12月1日发生6.3级地震,震源深度140千米,震中位于南纬7.50º,东经128.7º。

简析班达海地区多地震的主要原因,该地区地震最容易引发的次生灾害有哪些?

【答案】班达海地区地处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跃,多地震,海洋地震最易引发的次生灾害是海啸

【解析】地震大多数都属于自然原因造成的,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容易产生地震,地震容易引发的灾害,在内陆地区尤其是山区易引发如滑坡,泥石流。在海洋地区多容易引发海啸,风暴潮等次生灾害。

24.中国与东南亚山水相连,人文相通,跨境合作不断深化。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说明图示区域地震多发的原因和主要危害。

【答案】(1)原因:地处板块交界地带,地壳运动活跃。

危害: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森林和水等自然资源与环境被破坏。

【解析】对图示区域进行定位,该地区位于边境地区,位于板块的交界处,多发地震灾害。地震本身及常引发滑坡、泥石流等对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人类本身都造成巨大伤害和损失,如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森林和水等自然资源与环境被破坏。

25.中国地震台网测定:图中地震是今年8月24日以来当地发生的第3次六级以上地震,震源深度1.5公里。据此回答问题。

(1)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地球内部圈层中的 ,该圈层的特征有 。

(2)意大利多地震的原因是 ,此次地震给意大利带来的影响主要有 。

(3)意大利防御该自然灾害的主要措施有 。

【答案】(1)地壳

厚度不均;硅铝层不连续分布

(2)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碰撞地带

房屋倒塌;损毁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影响正常的生产和生活

(3)加强监测预报;建立健全防灾减灾保险体系;加强宣传,提高居民的防灾抗灾意识;提高建筑物与基础设施的抗震强度

【解析】(1)此次地震的震源深度1.5公里,地壳平均厚度17千米,震源位于地球内部圈层中的地壳 ,该圈层的特征有厚度不均,陆壳平均33千米,洋壳平均6千米,硅铝层不连续分布。

(2)意大利多地震的原因是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碰撞地带,此次地震给意大利带来的影响主要有房屋倒塌。损毁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影响正常的生产和生活。

(3)意大利防御该自然灾害的主要措施有加强监测预报。建立健全防灾减灾保险体系。加强宣传,提高居民的防灾抗灾意识。提高建筑物与基础设施的抗震强度。

26.读下列关于地震的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2010年以来世界上发生了一系列强烈地震,图中显示了其中六次大地震的时间、地点和震级。

2010年以来全球发生的部分地震

材料二:2010年2月27日智利地震,引发滑坡等地质灾害,造成人员伤亡。地震引发的海啸甚至波及日本,导致该国水产设施严重破坏,海水养殖遭受巨大经济损失。

材料三:海地多年来政治经济不稳定,许多建筑物无法达到合格的抗震标准。而智利社会相对稳定,经济较为繁荣,政府颁布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将不合规范的房屋拆除。

材料四:

震源深

时间

2010年

海地

1月12日

2010年

智利

2月27日

(1)读图判断图中地震发生地所属的火山地震带,填写下表。

火山地震带的名称 图中所示地震发生地的序号

(2)图中地震发生地①③⑤所处位置分别是太平洋板块与 板块、 板块、 板块的交界处。从材料一和材料二可知,这些地震体现的自然灾害具有的主要特点是 。

(3)智利地震震级高于海地地震,但破坏程度相对较小,联系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答案】(1)

火山地震带的名称

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图中所示地震发生地的序号

①②③④⑤

8.8级

60 320

近千人

7.3级

10 16

约55万

死亡

震级

度(千米) 距离(千米)

伤亡

首都距震中

伤亡情况

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2)印度洋 亚欧 美洲 广泛性、突发性、频发性、群发性和破坏性(任答两点即可)

(3)智利首都震中距远于海地;智利震源深度大于海地;智利建筑物抗震能力强于海地。

【解析】第(1)题,根据板块学说,全球有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两大火山地震带,结合图中六次大地震的地点,可以正确填表。第(2)题,具体考查板块的名称和自然灾害带特点。第(3)题,考查震级与烈度的关系,影响烈度的因素有震级、震源深度、距震源的远近、地面状况和地层构造等。一般情况下仅就烈度和震源、震级间的关系来说,震级越大震源越浅,烈度也越大。

27.新华网北京时间2010年10月25日电 据国家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10月25日22时42分,在苏门答腊岛西南海域(3.5°S,100°E)发生里氏7.3级地震,震源深度约10千米。如图9所示。

(1)地震之后往往伴随着其他灾害,列举地震的次生灾害。(4分)

(2)地震等自然灾害具有突发性特征,使人们猝不及防而酿成灾害。因此,震前的避震知识,临震时几秒钟内的反应都非常重要。假如你身处地震发生区,在地震发生的那一刻,教室内的你该怎么办?(6分)

【答案】(1)火山喷发、海啸、滑坡和泥石流(4)

(2)迅速钻入课桌以下,或用书包护住头部,迅速逃往墙角或靠近承重墙,避开吊灯及风扇等(合理即可,6分)

【解析】本题考查自然灾害。(1)考查自然灾害的关联性。地震有可能会带来火山喷发、海啸、滑坡和泥石流等次生灾害。(2) 考查防灾自救意识;注意保持头脑冷静,实施安全、合理的迅速撤离和躲避。

2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阿富汗是地震多发的国家。2015年10月26日北京时间17时9分,阿富汗共都库什地区发生7.8级地震,震源深度210千米,这次地震引发巴基斯坦北部罕萨河谷山体滑坡,造成阿富汗和巴基斯坦300多人死亡,数千人受伤。下图示意阿富汗此次地震震中位置。

分析阿富汗地震频发的主要原因及可能诱发的次生灾害。

【答案】原因:阿富汗地处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地带(或地中海一喜马拉雅地震带),地质构造复杂,地壳活跃。

次生灾害:山体崩塌(山崩)、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裂缝、火灾、水灾、房屋倒塌等。

【解析】阿富汗地处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消亡边界(或地中海一喜马拉雅地震带),地质构造复杂,地壳运动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地震过后,可能会诱发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裂缝、火灾、水灾、房屋倒塌等次生灾害。

29.2012年9月7日云南(昭通)贵州(毕节)交界地区发生5.7和5.6级地震,经调查,此次滇黔交界地震造成云南省彝良县人员伤亡较多,经济损失较严重。读图完成。

(1)指出两次地震发生地所属的地形区和所属世界的地震带名称。

(2)分析这两次地震震级不高,但造成的灾情较严重的原因?

【答案】(1)云贵高原,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2)受灾体特点:一是灾区(云南昭通)人口密度较高;二是灾区(云南昭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防抗灾能立低;致灾因子:三是灾区(云南昭通)多为山区地形,山高坡陡,容易引发次生地质灾害;致灾因子:四是两次强震叠加,危害程度大。

【解析】结合图示云南、贵州等图示信息判断两次地震所属地形区及其所属地震带。

结合影响受灾强度的因素,从人口密度、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防抗灾能力、当地自然地理环境、灾害强度等方面进行说明。

30.地震是伤亡人口最多、造成社会恐惧心理最严重的灾害。进入2010年,发生在拉丁美洲两个国家的两次地震造成巨大的危害,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读智利与海地相关情况对照表,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经济

面积

人口

智利

拉丁美洲比较富裕的国家

75.66万平方千米

1 660万

当地时间2月27日3时34分发生当地时间1月12日16时53分发生7.38.8级地震,震源位于海底59.4千地震

米,距第二大城市康塞普西翁市离首都太子港16千米

115千米

上次大地震

国内总统召开紧急会议、表态全力救灾

自救

死亡目前死亡人数723人

人数

经济预计150亿~300亿美元

损失

(1)智利大地震发生后,太平洋海啸预警中心立即汇总各国地震监测网络的信息,通过计算机分析后,发出海啸预警。海啸预警系统主要应用了哪种地理信息技术?智利为什么多发地震?

(2)简要说明拉丁美洲这两次地震灾情的差异,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答案】 (1)地理信息系统(GIS)。智利位于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交界地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壳运动活跃。

(2)差异:与海地相比,智利地震死亡人数少,经济损失大。

原因:智利经济发展水平高,建筑抗震系数高;人们防震意识强,政府救灾措施得力;人口密度小;该次地震震源较深,震中位于海洋,距离人口密集的城市较远等。

【解析】

(1)海啸预警系统是以计算机为主的系统,属于地理信息系统。

(2)分析灾情;一般分析致灾因子和承灾体。

约10亿美元

海地总统称地震死亡人数或达30万

政府陷于瘫痪,救援进展缓慢

1960年,遭受里氏9.5级地震袭击 200年前发生大震,近年多为小地震

级地震,震源位于海底约10千米,距海地

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

2.78万平方千米

892万

31.读世界浅源地震震中分布图,分析世界上地震的分布规律。

(1)环太平洋地震带位于哪些板块的交界地带?

(2)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为什么环太平洋地区多地震。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003年12月26日早晨5点28分,伊朗东南部古城巴姆遭受强烈地震袭击。这次地震震级在里氏6级以上,死亡人数超过3万。巴姆古城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而今巴姆古城的大部分建筑已被地震摧毁。地震还切断了巴姆的水、电和天然气供应,使成千上万人失去了家园。

①伊朗为什么多发地震?

②地震对人类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1.环太平洋地震带位于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交界地带。

2.板块内部地壳活动相对稳定,板块边界地壳运动活跃,容易出现断裂和错位,引起地球内能的强烈释放。环太平洋地区正处于板块边界地带,所以多地震。

3.(1)伊朗位于地中海一喜马拉雅地震带上,处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接处。

(2)地震可以摧毁建筑、使人们失去家园、造成人员伤亡、诱发其他灾害共同影响人类,比如火灾、海啸等。

【解析】(1)环太平洋地震带的板块位置主要结合世界板块的分布来看。读图可知,环太平洋地震带位于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交界地带。

(2)环太平洋地区多地震的原因主要从板块构造学说角度分析。板块内部地壳活动相对稳定,板块边界地壳运动活跃,容易出现断裂和错位,引起地球内能的强烈释放。环太平洋地区正处于板块边界地带,所以多地震。

(3)伊朗多发地震的原因主要从板块构造角度考虑。读图可知,伊朗位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上,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多发地震。地震的危害主要从生命财产角度考虑,地震摧毁建筑物,造成人员伤亡,同时地震容易诱发其他灾害,如火灾,沿海地区还会诱发海啸等,给人们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

32.墨西哥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东部,多个板块在此交汇,为全世界最主要的地震高发区之一。2012年3月20日位于瓦哈卡州的奥梅特佩克市以南29公里处山区发生了大地震,墨西哥在全国第一时间发出了地震预警,民众有序撤离。这是1985年以来墨西哥发生的最大的地震,,也是受灾程度最小的一次地震。 下表为地震数据统计表。

时间 震级 震源深度 伤亡人数 建筑物严重受损数 经济损失

33

15

5万多

11人

6.8万多座

800多座

40亿美元

1亿美元

1985年9月21日7:19

8.1

2012年3月20日12:02

7.8

结合图表,试分析与1985年地震相比墨西哥在这次地震中的受灾程度小的主要原因

【答案】①震释放能量较少(相比震级较小),破坏力较小 ②受灾地区为山区,人口少,高层建筑少(2分③地震预警发布及时 ④公众的防震避震意识强 ⑤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强等(其它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影响地震灾害受灾程度的主要因素有:震级(最大)、震源深度(越深影响越小)、震中距、位置(偏远地区,人口密度小,经济水平低的地区损失小)、地震发生时间(夜晚人员损失大)、建筑物抗震程度、人们的防灾意思与预警系统等。墨西哥受灾程度小的主要原因有震级较小,释放能量较少,破坏力较小;受灾地区为山区,人口少,高层建筑少,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强等;“第一时间发出了地震预警”说明地震预警发布及时;“民众有序撤离”说明公众的防震避震意识强;地震发生在中午,大部分人处于清醒状态。

3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5年10月26日,阿富汗东北部发生了7.8级强烈地震,震源深度210千米,附近多个国家均有强烈震感。此次地震造成300多人死亡,其中阿富汗境内115人死亡,巴基斯坦境内248人死亡。下图示意本次地震位置。而在2015年4月尼泊尔第二大城市、著名旅游胜地博卡拉发生的8.1级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则造成了至少8786人死亡,22303人受伤。

试分析阿富汗和尼泊尔地震多发的原因及两地两次地震造成人员伤亡差异巨大的原因。

【答案】地震多发的原因:两地都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

人员伤亡差异巨大的原因:尼泊尔地震震级高;震中位于大城市附近;震源深度浅,烈度大。

【解析】阿富汗和尼泊尔位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亚欧板块,印度板块的运动,地壳运动,挤压碰撞,多火山地震。影响地震破坏程度的原因有震级、震源深浅、震中距、地质构造、地面建筑等,震级越高,破坏越大;震源越浅,破坏越大;离震中越近,破坏越大;当地地质构造越不稳定和脆弱,破坏越大;地面建筑的坚固性越差,破坏越大。尼泊尔地震震级高,震中位于大城市附近,震源深度浅,烈度大。

考点:地震的原因及影响烈度的因素。

【名师点睛】不同地区发生的震级大小相同的地震,所造成的破坏程度和灾害大小是很不一样的,这主要受以下因素的影响:

(1)地震震级和震源深度

震级越大,释放的能量也越大,可能造成的灾害当然也越大。在震级相同的情况下,震源深度越浅,震中烈度越高,破坏也就越重。一些震源深度特别浅的地震,即使震级不太大,也可能造成“出乎意料”的破坏。

(2)场地条件

场地条件主要包括土质、地形、地下水位和是否有断裂带通过等。一般来说,土质松软、覆盖土层厚、地下水位高,地形起伏大、有断裂带通过,都可能使地震灾害加重。所以,在进行工程建设时,应当尽量避开那些不利地段,选择有利地段。

(3)人口密度和经济发展程度

地震,如果发生在没有人烟的高山、沙漠或者海底,即使震级再大,也不会造成伤亡或损失。相反,如果地震发生在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社会财富集中的地区,特别是在大城市,就可能造成巨大的灾害。

(4)建筑物的质量

地震时房屋等建筑物的倒塌和严重破坏,是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最重要的直接原因之一。房屋等建筑

物的质量好坏、抗震性能如何,直接影响到受灾的程度,因此,必须作好建筑物的抗震设防。

(5)地震发生的时间

一般来说,破坏性地震如果发生在夜间,所造成的人员伤亡可能比白天更大,平均可达3至5倍。唐山地震伤亡惨重的原因之一正是由于地震发生在深夜3点42分,绝大多数人还在室内熟睡。如果这次地震发生在白天,伤亡人数肯定要少得多。有不少人以为,大地震往往发生在夜间,其实这是一种错觉。统计资料表明,破坏性地震发生在白天和晚上的可能性是差不多的,二者并没有显著的差别。

(6)对地震的防御状况

破坏性地震发生之前,人们对地震有没有防御,防御工作做得好与否将会大大影响到经济损失的大小和人员伤亡的多少。防御工作做得好,就可以有效地减轻地震的灾害损失。

34.北京时间2013年4月20日8时2分在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里氏7.0级地震,震源深度13千米,

震中距成都约100千米。截至24日14时,地震遇难人数196人,失踪21人,11470人受伤,累计造成231余万人受灾。下图为2012年世界七级以上地震分布图。结合材料回答问题。(10分)

2012年世界七级以上地震分布图

(1)指出2012年世界7级以上地震的分布规律,并分析成因。(4分)

(2)雅安地震与世界7级以上地震相比,震级较小,但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更大。试分析其原因。(6分)

【答案】(1)规律: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地震带(2分)。成因:位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活动频繁(2分)。

(2)雅安地震震源较浅;灾区人口密度较高;房屋抗震能力较差;地形崎岖,救援难度大。(6分)

【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图示地震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因为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活动频繁,地震频发。第(2)题,由于雅安地震震源较浅;灾区人口密度较高;房屋抗震能力较差;地形崎岖,救援难度大,因此雅安地震震级虽较小,但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却比较大。

35.读下列关于地震的图文资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1:2010年以来世界上发生了一系列强烈地震,图中显示了其中六次大地震的时间、地点和震级.

材料2:海地多年来政冶经济不稳定。许多建筑物无法达到合格的抗震标准.而智利社会相对稳定,经济较为繁荣,政府颁布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将不合规范的房压拆除。

材料3:海地与智利的两次大地震对比表

海地

智利

时间 震级

震源深度(km) 首都距震中距(km)

16

320

伤亡情况

伤亡约55万

死亡近千人

2010.1.12

7.3级

10

2010.2.27

8.8级

60

(1)概述世界地震多发地的分布特点及其原因?

(2)智利地震震级高于海地地震,但破坏程度相对较小,结合材料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该图是智利某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图,结合相关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在同一次地震中东西两坡相比,灾情较严重的是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

【答案】(1)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上;由于这两个地区地处板快交界处,地质构造复杂,地壳活动频繁

(2)智利首都震中距远于海地;智利震源深度大于海地;智利建筑物抗震能力强于海地。

(3)西坡 西坡的土地利用类型有建筑用地,而东坡主要是耕地,同一次地震中建筑用地的易损性远大于耕地

【解析】本题考查了板块构造学说的知识,六大板块为: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板块内部相对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频繁。(1)本题考查了板块构造学说的知识,六大板块为: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板块内部相对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频繁。世界地震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火

山地震带上;由于这两个地区地处板快交界处,地质构造复杂,地壳活动频繁。(2)根据表格数据和材料进行分析:智利首都震中距远于海地;智利震源深度大于海地;智利建筑物抗震能力强于海地。(3)地震灾情与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有关系。西坡的土地利用类型有建筑用地,而东坡主要是耕地,同一次地震中建筑用地的易损性远大于耕地。

36.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第二大城市博克拉发生8.1级地震。截止8月底初步统计,此次地震及其后引发的一系列严重次生灾害,造成至少6200人死亡,经济损失可能占到尼泊尔GDP的30%左右。下图为尼泊尔简图及地震相关报道,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分析地震后尼泊尔次生灾害严重的原因。

【答案】尼泊尔山高坡陡谷深,地势起伏大;地处断裂带,岩石破碎;强震造成震区岩体松动破裂,形成崩塌、滑坡等次生地质灾害;随后而至的雨季,引发了大规模的泥石流灾害;震中人口稠密,震后瘟疫迅速蔓延,损失严重。

【解析】地震后尼泊尔次生灾害严重是因为尼泊尔的地质条件、地形地势特点、表土状况、气候等条件综合影响导致的。地震导致岩层破碎;地处板块交界处附近,断裂发育,松散碎屑物质多;降水多,多暴雨;地处山地,地形起伏大;容易引发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地质灾害。

【名师点睛】地震的次生灾害是指地震会对震区的自然环境、人口聚居地的建筑、基础设施建设等造成巨大影响,甚至会引发瘟疫。其中自然环境要从地质地貌、降水等方面分析;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要分析人口分布、疫病传播条件等。

【知识拓展】地震会间接引起火灾、水灾、疫病蔓延等,大地震时会出现地面裂缝、地面塌陷、山体滑坡、等现象,这些都属于地震次生灾害。从造成地震灾害的成因角度进行分类,大致可分为三大类:原生灾害、次生灾害和诱发灾害。原生灾害是由地震造成岩层的错位、变形、断裂或地面的震荡所带来的灾害。次生灾害是在地震直接灾害的影响下震时或震后所出现的灾害,常见的有地震火灾、地震水灾、有害气体的泄漏、瘟疫以及各种流行病的蔓延。诱发灾害是指地震后城市生命线中断,造成城市功能的暂时瘫痪、工业设施的破坏及给人们心灵和精神上带来的创伤。

本文标签: 地震板块发生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