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管理员组

文章数量:1530845

2024年5月24日发(作者:)

民国闽西“独立王国”长期存在的原因

[摘要]

傅柏翠是闽西革命根据地的三大创始人之一,由于“左”倾路线的迫害,傅柏翠

不得不走上拥兵割据之路。傅柏翠的“独立王国”存在19年之久的原因是:1.傅柏翠作为

这里的领袖,具有卓越的领导能力;2.古蛟自治政府维护了古蛟人民的切身利益;3.傅柏翠

善于和各方势力搞好关系,实行全方位、等距离、多元化的“外交”,为古蛟“独立王国”

的生存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关键词]

傅柏翠 独立王国 原因

[作者简介] [中图分类号]:K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931年至1949年的19年间,闽西上杭县古蛟地区一直保持独立自治状态。这个方圆

100华里,人口30000多人的地区,充满了安宁、和平的生活气息,和境外的战乱形成鲜明

的对比,因此有人称这里为“新桃花源”和“独立王国”。那么,这个由傅柏翠领导的“独

立王国”存在19年的原因是什么呢?本文想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一些探讨,就教于大方之家,

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一、傅柏翠作为这里的领袖,具有卓越的领导能力。

领导能力实际上就是影响

力,决定它的主要因素有六个方面:1.传统观念,这使群众产生服从感,傅柏翠作为当地最

高领导,根据传统历史观念——民服从官,百姓必然会服从他。2.职位,这使群众产生敬畏

感。他做过共产党的第四纵队负责人(相当于师长)和闽西苏维埃地方政府领导人,国民党

的闽西善后处副处长(相当于副厅级高干)、县长和保安团团长,这种社会地位必然使古蛟

平民百姓产生一种敬畏感。而且他处事公正,有一次,他自己的宗亲违法,他大义灭亲地处

[1]

死了他。3.资历,这使群众产生敬重感。傅柏翠早年留学日本攻读法律,在日本加入孙中

山的中华革命党,1917年回国后在上杭当律师,1926年北伐军进军闽西之后,担任国民党

县党部委员,1927至1931年担任过共产党的师长和闽西地方苏维埃政府领导人,1931年和

共产党分家之后,在国民党政府中担任过闽西善后处副处长(相当于副厅级高干),龙岩县、

永定县、宁化县的县长,保安团团长,其资历不能不在官本位的中国社会令人敬重。4.品德,

高尚的品德令群众产生敬爱感。傅柏翠的品德高尚。他富有正义感,1915年,他在福州读

书之时,就路见不平,教训过日本浪人救过中国妇女;在上杭当律师的时候,他为孤儿寡妇

主持公道,带领群众清算贪官。他同情弱势群体,他是古蛟最大的地主,但是他把自己的土

地全部无偿分给贫苦农民,和年近古稀的父亲赤脚下田耕作。他廉洁奉公,傅先后担任过龙

岩、永定、宁化的县长,都以廉洁著称,他在古蛟地区严格管理财政,自己不领工资,实在

生活拮据之时,也最多向财管会借5块银元。他生活作风正派严谨,曾经有一个美丽的古蛟

[2]

中学的女校长爱上了他,但是他不为所动地拒绝了她。5.才学,卓越的能力和渊博的学识

令群众产生敬佩感。傅柏翠的能力很强,文武双全,武能带兵打仗,文可以出口成章,他有

学问、有思想,是正宗的“海归派”。他是政治家,乡村建设家,军人,诗人。6.感情,领

袖和群众良好的感情能够使群众产生亲切感。傅柏翠和群众关系很好,他每次从外边回来,

[3](p66)

乡亲们总是一片欢腾。他每次有危险,群众总是为他提心吊胆、牵肠挂肚。他是个大

公无私的理想主义者,出生于上杭殷实的工商地主之家的他,又是“海龟”、律师,众多同

学都是北京、福州等大城市的上层精英,但是他却参加革命,毁家纾难,除了自己的土地无

偿分给乡亲们耕种,自己所有的房屋,商店等不动产、动产都献给了革命。他和一无所有而

参加革命的赤贫不同,不参加革命完全可以过上优裕的生活。他一心为老百姓谋福利,不搞

特权,全心全意为百姓服务,为百姓的一方安宁与幸福到处奔波,那里最危险、最困难,就

出现在那里。他是一个无私无畏的理想主义者,其人格魅力和道德感召力具有一种他人无法

1

比拟的影响力。他当然是当之无愧的闽西地方领袖。有这样坚强的领袖,古蛟“独立王国”

几十年不倒不跨是一点也不奇怪的。

二、古蛟自治政府维护了古蛟人民的切身利益。

英国著名的政治学家霍布斯

(Hobbes,T.)在《利维坦》一书中说过,一个政府要具有合法性,就必须做到三点:第一保

证所有国家的安全不受外敌的侵犯;第二保证正常的社会秩序和治安;第三维护人民的经济

[4](p286)

利益。

傅柏翠十分注意建立自己的武装,早在1928年蛟洋暴动的时候,他就成立了近1000

人的常备军,在1928年至1949年,这里就一直维持着这支部队。武器弹药方面,除了自己

买了一些武器外,1934年,傅柏翠还从蔡廷锴那里得到了1000多枝枪,并且建立了自己的

兵工厂。同时实行全民皆兵,在傅的争取下,古蛟没有“抓壮丁”的负担,“本乡壮丁均有

[5](p83)

为保卫本乡而服兵役之义务,服役期为三年”,“退伍之后担任纠察工作”,所以这里

的每个青壮年都能打仗,都是“预备役部队”战士。由于傅柏翠拥有一支强大的武装力量,

而且闽西人民历来本人剽悍尚武,敢于反抗强权,所以,每当古蛟有外敌入侵的时候,在古

蛟政府的领导下,古蛟人民的生命安全都有保障。

这里社会稳定、秩序井然、路不拾遗,与外边的动荡不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国民党福

建省主席刘建绪听说了这种情况,有一次到这里视察,故意丢失一个公文包,可是第二天,

拾到皮包的群众就把它送到了蛟洋办事处,傅柏翠又及时地把它送还给了刘建绪,刘十分高

兴,命人特地制了一个横匾“为民表率”,派人张旗挂彩送到蛟洋,挂于傅氏宗祠的大门上。

章振乾在1944年夏天也发现这里的秩序良好:“这里每一个壮丁均能打仗,因此治安良好,

几次盗匪于古蛟作案者,均难得逞,且均当场格杀。由于境内安全,乡公所不设警卫,大半

[5](p83)

警卫均在边境任警戒之责。”

经济利益方面,傅柏翠是古蛟最大的地主,在他的带动下,所有的地主都无偿地把土地

分给了贫苦农民,实现了“耕者有其田”,解决了农民的吃饭问题;这里成立了金融机构—

—“蛟洋农民银行”,帮助农民解决资金短缺问题,解除了农民的高利贷的盘剥之苦;这里

发动群众集资入股成立各种生产合作社,同时开通了蛟洋、郭车、西山下等5个墟场,活跃

商品经济解决民生物资供应问题。这里的农民负担十分低,农民只要交“田产的5%~8%

作为公共费用,借以拨付自治、教育、自卫及其他建设之经费。因为人民对政府摊派及地方

摊派负担减轻到极点,因为农民生活有了保障,不仅做坏事的少了,同心同力也大大增加了。”

[5](p84)

“傅柏翠和干部没有领工资,躬耕公田自养。区、乡、村委员会办公经费由公田收成

[3](p68)

的谷子下开支。”

除了上述方面,傅柏翠还进行了文教建设和社会福利建设。傅柏翠自己的留日“海龟”,

知道文化的重要性,因此,早在1928年蛟洋暴动之前,这里就创办了农民夜校、妇女识字

班、民众俱乐部、国民学校,对私塾进行了改良。1938年成立了古蛟中学。古蛟郭车村“15

岁以下的儿童,无论男女均硬性规定了强迫读书。他们的办法是:经通告入学而不遵从时,

[5](p113)

即把小孩子的一份田收回公有。万一因贫穷确不能入学时,即指定其学习一种技艺。”

社会福利方面,基本上村村设立了养老所,并有孤儿教养所等机构。有的老人不愿意进养老

[5](p84)

所,“为顾及老人面子起见,并定有公家代耕田地,按月送米,年节送菜之办法。”

[5](p111)

如古蛟丘坊村“养老院之老人,除供给粮食之外,每年还为他们制备一套新衣。”

三、傅柏翠善于和各方势力搞好关系,实行全方位、等距离、多元化的“外

交”,为古蛟“独立王国”的生存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他和十九路军的领导人

蔡廷锴的关系很好,蔡廷锴任命他为闽西善后处的领导人,并对他言听计从。比如在他的建

议下,在闽西实行了“计口授田”。他和陈铭枢的关系也不错,1935年,陈在香港成立反帝

民族大同盟的时候,任命他为福建闽西地方负责人。而陈铭枢和粤系军阀们是战友和上下级

关系,所以通过陈,傅柏翠和粤系军阀的关系也很友善。国民党中央和福建省几任领导人也

2

极力拉拢利用他,比如陈果夫、何应钦、方声涛、蒋鼎文、陈仪、刘建绪,因为他们知道作

为“闽西王”的傅柏翠在闽西有较大的影响力,拉拢利用他可以巩固自己的统治。比如陈仪

就认为傅的才智可用,可以利用他为自己卖命,所以他特许古蛟地区的土地制度保持不变,

列册呈报,确定了产权,实际上就是承认了古蛟“耕者有其田”的合法性。共产党方面,傅

柏翠和共产党也保持了密切的关系,除了1931年,肃反扩大错误路线的代表林一株带兵攻

打古蛟之外,双方在这里并没有战争。而且这里是由白区向苏区运送食盐、医药等紧缺物资

的中转站。1934年,红军长征之后,傅和张鼎丞、谭震林、邓子恢等红军领导人达成了和

平协议,红军游击队不到古蛟活动,古蛟地区也不对红军禁运物资,当国民党进攻时,傅部

勉强参加,朝天放空枪敷衍了事。实际上古蛟地区是闽西共产党的一个缓冲地带和休整后方。

由于傅柏翠有独特的人格魅力和道德感召力,加上有一支强大的军队作后盾,所以地方强人

也均对他礼让三分。 比如闽西强人钟绍葵、潘顺荣、李致平对他就十分敬重,正如潘顺荣

说;“要是贪官污吏来,我们就杀掉,傅先生清白,心向农民,爱护民众,无人不知,我们

[3](p260)

拥护你。”

总之,导致古蛟自治政权长期存在的原因主要有三个:傅柏翠具有卓越的领导素质;古

蛟自治政府维护了古蛟人民的切身利益;傅柏翠善于和各方势力搞好关系,实行全方位、等

距离、多元化的“外交”,为古蛟“独立王国”的生存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参考文献

[1]傅柒生:《历尽沧桑的傅柏翠(下)》[J],《福建党史月刊》, 1995年12期.

[2]傅柒生:《储材备栋梁——傅柏翠创建蛟洋中学纪略》[J],《福建党史月刊》,200

年第7期).

[3]姚鼎生:《曲折的前半生——傅柏翠传》[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5年.

[4] (英)霍布斯(Hobbes,T.)著, 黎思复, 黎廷弼译:《利维坦》[M], 北京,商务印书

馆,1985年9月.

[5]章振乾:《闽西农村调查(1945年4月——7月)》[A],《福建文史资料》[C],第

35辑,政协福建文史资料编辑委员会出版,福州,1996年.

3

本文标签: 闽西农民群众自治